省定贫困村全部建起合作社依托产业涌现一批专业村 “大手”牵“小手”一起向前走

大众日报 2019-05-24 10:01 大字

□本报记者谭佃贵

本报通讯员刘明志刘瑞华

进入5月,正值山楂树追肥季节。在临朐县相亮山楂专业合作社,一场为贫困户免费发放有机肥的活动正火热进行。

“这是40袋扶贫化肥,你数数。”相亮山楂专业合作社基地主任马相元和工作人员张本良,把一吨多的海藻微生物有机肥送到了河口村贫困户孟凡宝家中,老孟在领取单上摁上手印,禁不住地喜笑颜开:“光这化肥就帮山东省下了2000多元。”

孟凡宝,今年72岁,前两年做过大手术,干不了重活,家里开支全靠他与老伴儿种的3亩山楂树,两人侍弄不过来,家里又没人手帮衬,老孟没少感叹:“种着差不多的山楂树,别人家能卖万数块钱,俺家也就卖个四五千块钱!”可自打2015年加入合作社,老两口深切感受到入社带来的改变,“社里不仅提供化肥,还派人帮助剪枝、施肥,教着具体咋种,去年山楂卖了9000多元,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倍。”加上合作社年底分红,孟凡宝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去年是给贫困户的社员免费发放了农药,今年应村民要求,免费发的是有机肥,前后为14户贫困户发放有机菌肥14吨,价值4万多元。”善谈的马相元打开了话匣子,合作社优先给入社的贫困户开“小灶”,对贫困户实行“一减一加”,免费提供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另外还对贫困户种植的山楂以高于市场0.4元的价格统一收购,使67个贫困户从中受益。

“从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等方面给贫困户降低了成本,结出来的果子都是有机绿色食品,合作社又给贫困户加价收购,这一降一补能让贫困户赚得更多,让他们早日脱贫,早日致富。”相亮山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相亮说。

在临朐,以合作社“大手”牵起贫困户“小手”的“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让贫困户聚在合作社、富在产业链。目前,114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建起合作社,入社贫困户80%以上,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动力。但脱贫的方式却不止于这一种。

在寺头镇桃花村,放眼望去,田地山头满是红香椿。今年69岁的村民金永俊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家里种了近10亩香椿,头茬最高时卖到了30元一斤,平常价格也得七八块钱,今年预计每亩纯收入能超过8000元。”

以香椿为题,借产业培植,临朐县瞄准香椿产业,鼓励村民种植大棚、露天红香椿,涌现出西安村、桃花村等一批香椿专业村。目前,光寺头镇就发展起冬暖式红香椿大棚2000多个,种植面积1500余亩,年产量35万公斤,每年可为农民增收近千万元。

有了产业支撑,临朐在就业扶贫上大做文章,走出了“技能培训+求职招聘+创业扶持+政策帮扶+贫困户”的就业扶贫新路子。

走进临朐山河食品有限公司,扶贫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对香椿进行分拣、加工、装箱。忙碌的人群中,60多岁的潘文斗正将一捆捆香椿上秤、计数。“我和老伴儿空闲时就到这儿打零工,加起来一月收入有3000多元呢。”

作为临朐最大的香椿加工基地,山河食品对贫困户坚持因人施策、实行“量餐配置”,将贫困户“一分为三”,针对有创业意向的贫困户,设立扶贫基金,为每户提供1.5万元的香椿大棚建设基金,并以产品回收方式分三年收回贷款;对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村民,鼓励从事代收、烘干等香椿下游生产链工作;而对无劳动能力的村民,公司流转土地进行统一种植,让贫困户年底分红。

“公司还设立扶贫生产车间,优先吸收当地贫困户,带动当地40多个贫困户实现就业。目前,合作社拥有社员218户,已带动62个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山河食品总经理王中华介绍说。

新闻推荐

玫瑰花放香如海 文/李庆余图/毛毛

初夏,平阴玫瑰开了。大田平原、玉带河岸、翠屏山谷、沟头堰边、路渠两旁,漫山遍野的红玫瑰、白玫瑰、紫玫瑰、黄玫瑰...

临朐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