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长眠海外 漂泊百年寻根

威海晚报 2019-04-09 10:01 大字

一战华工的墓碑孤独坐落在墓地中,只有小草和野花相伴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片

李庆洪(右一)等人在利物浦安菲尔德墓地为一战华工献花。本文图片均为资料片

英国利物浦安菲尔德墓地里,安葬着五名曾在一战中病逝的山东籍华工。一百年来,他们孤眠海外,一直在“等待着”亲人的出现。

据了解,这五名山东籍华工中,有两位确定为潍坊人,另外三位极有可能是青岛籍、威海籍。接受寻人委托的淄博市民李庆洪希望通过几座城市的联动寻找线索,弄清三名华工的籍贯和姓名,为他们找到“根”。

?淄博市民赴英探亲 受托回乡寻华工亲人

2018年10月,淄博市民李庆洪和妻子在利物浦探亲期间,受邀拜访了利物浦四邑会馆主席谭广和百祥塔华人社区中心主任廖子岚。

两位侨领得知李庆洪和妻子是山东人后,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请求。“他们希望我们能够为在一战期间客死利物浦的山东籍华工寻找家乡和亲人。”李庆洪说。

这五名山东籍华工于一战期间,病逝在利物浦的一家医院里。姓名(音译)、编号、患有何种疾病、死于何时均有记录,但他们的老家具体在山东什么地方,却并没有人知道。“谭广先生和廖子岚女士希望能找到五名华工的籍贯,弄清他们的中文姓名,给他们树立一块中文的墓碑。如果能找到他们的亲人,还可以请他们到现场参加立碑仪式。”李庆洪说,面对这样的请求,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为了得到更多的史料和信息,李庆洪在谭广和廖子岚的带领下,来到了利物浦安菲尔德墓地,找到了这五名华工的墓碑。

五名华工的墓碑孤独地坐落在墓地中,没有亲人朋友祭奠缅怀,只有小草和野花陪伴在他们墓旁。“墓地中有两个中文墓碑,是郭德祥和刘凤祥的,虽然注明了籍贯,但何时立碑、何人所立等问题却难有答案。”李庆洪说,而另外三人中,范传胜是竖立的大碑,郭庆山、孙成生则是平放的方形小碑,为何样式不一样也难有答案。

不过相同的是,五人的墓碑均朝向东方——那是故乡所在的方位。眼前的一切让李庆洪和妻子非常难过,作为五名华工的家乡人,他们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他们寻找失联的亲人,结束他们在异国漂泊百年的孤独旅程。

五名华工远渡重洋 病亡英国利物浦

一百多年前,一批中国劳工在威海训练营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后,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漫长路途。按照当时的航船路线,整个行程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如此长距离的海上航行,对船上的每名中国劳工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考验,许多劳工还没抵达终点,就因疾病或水土不服等原因去世。

1917年4月,第一批中国劳工抵达利物浦。不幸的是,前往利物浦的中国劳工在旅途中爆发了传染性疾病,导致150余人被隔离在安菲尔德地区的贝蒙特路军事医院中。

经过治疗,大多数人脱离了危险,但有五名华工却在此去世。这五名华工就是埋葬在安菲尔德墓地的郭庆山、孙成生、范传胜、郭德祥和刘凤祥。根据医院当时留下的记录,郭庆山编号7473,卒于1917年6月6日;孙成生编号34559,卒于1917年9月3日;范传胜编号70062,卒于1918年1月25日;郭德祥编号134274,卒于1918年7月6日;刘凤祥编号131474,卒于1918年8月9日。

“他们均有正式编号,其中,郭德祥是山东临朐人,刘凤祥是山东安丘人。”李庆洪说,另外三名华工的墓碑上没有汉字,无法判断他们的籍贯,根据音译,大概能辨别出他们的名字分别为郭庆山、孙成生和范传胜。

虽然郭德祥和刘凤祥的籍贯可以确定,但至今也未能找到他们的亲人。李庆洪表示,他们此次寻人,主要就是为了寻找到另外三名华工的亲人。

即将为华工立碑 盼知情人提供信息

一战期间,大批华工在英国从事生产、战备物资运输等工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这段原本已被尘封的历史,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号下,受到了英国主流社会的高度关注,重新浮现了出来。

李庆洪表示,前段时间,活跃在英国伦敦主流社会的侨领发起了全英万人签名活动:拟在伦敦和利物浦为一战华工树立纪念碑。此事已经得到了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以及英国的大力支持和同意。

这座纪念碑将在今年5月4日,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码头揭幕。当年众多中国劳工在远渡重洋后,正是在这座码头登陆上岸的。因此,寻找这些华工的籍贯和亲人信息就变得格外迫切。

“如果能够找到另外三名华工的家乡和亲人,不仅可以用中文重新为他们立墓碑,当地侨领也可以通过中方领事馆,邀请相关人员及其亲属在今年10月份前后赴英国参加立纪念碑仪式。”李庆洪表示。

今年春节前夕,李庆洪夫妇回到淄博后,立刻对潍坊华工名单和周村招募点的华工名单进行查询,除郭德祥和刘凤祥两人外,没能找到另外三名华工的信息。他们推断,另外三人极有可能是威海、青岛招募点的。随后,他们又通过淄博市外事侨务办公室,联系了山东省华侨会馆的负责人,遗憾的是,他们没有找到威海、青岛招募点的华工名单。

“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能找到这些华工的亲人,我们日夜盼望着能有知情者为我们提供关键的线索和信息,帮助这些漂泊异国百年的华工找到自己的根。”李庆洪说。(威海晚报记者 李林)

?新闻链接

一战中的中国劳工

1917年中国宣布参战后,由中国政府劳工部组织劳工输出。从1916年5月输出第一批劳工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8年11月,相继有14万华工远涉重洋,来到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协助协约国中的英法美军队。

招募的华工以山东人、湖北人为主,此外还有一部分人来自辽宁、吉林、江苏、湖南、安徽,甚至甘肃。选拔后的华工被集中在威海卫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等待乘船离开中国前往法国。首批华工约800人从青岛出发,乘坐法轮从好望角绕道前往欧洲,其间历时三个月才到达法国马赛。他们在战场上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工作,约2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战争结束后,中国劳工中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约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

新闻推荐

临朐县税务局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企业发展

本报讯(杨仕臣巩晓涵)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优化营商环境重要举措,临朐县税务局多措并举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助推企业...

临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临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