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临朐县首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诞生

潍坊日报 2019-03-08 11:31 大字

◎马胜全

建国初期,在我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成立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个体手工业劳动者按照自主自愿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其特点是生产资料归社员集体所有,社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生产实行民主管理;社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合作社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国家计划和上级联社的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合作社实行按劳分配,其利润按照规定缴纳所得税后,余额的一部分用作合作事业基金,其他用于合作社生产发展基金、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1952年3月,临朐县9名个体手工业者在县城北关(今城关街道)西坦村外街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临朐县信记红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下简称信记红炉社)。临朐县档案馆保管的相关档案资料,真实、具体地记录了该社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建社初期克服重重困难

信记红炉社的建立。新中国成立之初,临朐县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随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一家一户的手工业作坊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工业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高层次的工业生产合作组织。1952年3月,临朐较有影响的9名铁工名匠创建成立了“临朐县信记红炉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社址在县城北关西坦村外街,占地面积500平方米。

建社初期,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大家克服无资金、无设备、无厂房等诸多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展生产活动。一是采取“集”和“贷”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生产资金。规定凡是入社人员既是社员也是股民,参与入股集资和年终分红,金额一律为33元(其中股金30元,手续费3元);同时,报请上级批准,向银行贷款200万元(旧人民币)。二是采用“制”和“凑”的办法,解决生产设备。“制”就是因陋就简,自己制造生产设备;“凑”就是发动社员把家中原有的一些生产工具,如:大锤、钳、钻、风箱等凑集起来,拿到社里集体使用。三是自己盖房,解决生产车间问题。社员自己动手盖起两间茅草房屋当办公室,用竹竿撑起9间大棚作为生产车间。在此基础上,信记红炉社购买了一担破铁瓢作原料,两担烟煤作燃料,进行了第一次生产活动。从此开始了以维修为主、制造为辅的锄、镰、锨、镢等小农具的生产。投产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万余元。

信记红炉社的发展壮大

信记红炉社的发展。为了扩大生产规模,1955年,信记红炉社新上了简易皮带车床、蒸汽机等设备,人员增加到50多人,开始生产双轮双铧犁、解放式水车、手摇水车、玉米脱粒机、压瓦机等,年生产铁制农机具23500余件,年终实现工业生产总值9.8万元。在生产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出点子,不断改进作业方法。如在化铁时,用自制的大风箱绑上扁担,由4人集体推拉,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加大了风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后来又用毛驴拉风葫芦代替人工抽拉风箱。1956年,为了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充分发挥企业中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信记红炉社建立了全县第一个企业党支部,设一室三组,即:党支部办公室、红炉组、车工组、钳工组,人员增加到100余人,拥有机床和电器设备7台,厂区占地面积达7800平方米,年产各种农机具31200件,产值达23万元。到1958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跃进,信记红炉社得到较快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员猛增至800余人,有较大型生产设备11台,产品向高档次发展,开始生产制造简易机床、水轮泵、龙门刨等,至年底实现工业总产值59万余元,比建社初期增长了近12倍。同年,经上级批准,信记红炉社更名为临朐县农业机械厂,并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至此,信记红炉社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新闻推荐

临朐县纪委通报5起党员酒后驾车

本报2月28日讯(记者王琳)为进一步严明纪律,教育警示广大党员干部,近日中共临朐县纪委通报了5起党员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典...

临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