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排《淌水崖》注入新活力
淌水崖水库体现了九山人民不畏艰难、敢于担当、同心协力的精神,2016年,临朐以此为背景新编的周姑戏《淌水崖》出演了20多场,成为一部承上启下的转折之戏。临朐希望《淌水崖》能重新带起周姑戏,唤起更多人对周姑戏的记忆。
新编周姑戏再现当年淌水崖精神
临朐九山镇的淌水崖水库,不仅带来了丰沛的水资源,还孕育了淌水崖精神。1973年1月,九山公社党委拍板决定修建石砌大坝,九山人民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苦干加巧干,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在临朐西南部群山中修建起了一座“高峡平湖”——淌水崖水库,也孕育形成了以“不畏艰难、敢于担当、同心协力、实干为民”为核心的淌水崖水库精神。记者采访了解周姑戏的过程中,冯奎业老师以及周姑戏的传承人冯太平,都不约而同提到新编周姑戏《淌水崖》。那是2016年在潍坊地区演了20多场的年度大戏,也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周姑戏新旧转折之戏。
临朐县文联主席、县社科联主席李咏梅,2015年年底天最冷的时候,带领着50多位演职人员,硬是将这部戏推上了新舞台。当年她任临朐县文化馆馆长,新编周姑戏《淌水崖》就是她作为团长在重重压力之下带队完成的。
李咏梅介绍,当时讨论研究《淌水崖》的时候,到底用京剧、吕剧,还是用周姑戏来表现,大家各有各的意见,“最终我们还是决定用有临朐地方特色的周姑戏来表现淌水涯精神,这是‘最临朐’的”。通过一部戏,希望能重新带起周姑戏,唤起更多人对周姑戏的记忆。李咏梅说:“当时就是想让已经可闻不可见的临朐记忆,重新回到临朐人民的视野中。”
李咏梅介绍,现代周姑戏《淌水崖》的编剧是尹文良,拍戏前这个剧本已经改了好几稿了,音乐编曲是冯奎业,他们两人为这部戏付出了很多。这部戏的演职人员,多数都是社会上的戏曲爱好者,还有文化馆的演员,真是调集了全县能唱会唱的戏曲爱好者。当时的演员就有50多位,也是前所未有的。
音乐唱腔都有创新大胆尝试带来生机
《淌水崖》尝试着在音乐和唱腔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事实证明,这是有益的探索。
冯奎业说:“给《淌水崖》作编曲,我感觉非常烫手,老戏需要创新,但是对大家的接受程度没有一点把握。”考虑再三之后,冯奎业接了这部剧的编曲。
如何将一个传统老剧目演出荡气回肠的“淌水崖精神”,的确是个不小的难题。冯奎业在编曲的过程中,也几次走访了周姑戏老艺人,在对他们的演唱录音、整理、分析与领悟的基础上,对唱腔音乐进行了大胆革新与创造。
经过多次反复试唱,反复修改提炼后,这部戏的编曲初稿完成。“后来历经十余次试唱与排练,10月底,我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初稿。11月初,县里特邀著名作曲家吴超凡、黄少民对音乐二次创作,经过讨论与修改,最终搬上了舞台。”冯奎业说。“这是重压之下的作品,好坏留给观众评判吧。要是能将寺头镇土门村的老艺人请来,让他们听听新创的唱腔还是不是原来的味道,就更好了,可惜没有条件了。”冯奎业老师意味深长地说。任何一个地方剧种,都有特定的唱腔风格,戏曲音乐创作是高负荷、高综合知识的艰苦劳动,必须与编剧、导演、演员高度结合,深度理解编剧思路格调,充分感悟导演意图风格,还应注意角色演员的嗓音条件与演唱习惯及特征。相互磋商,相互探讨,力求在舞台样式、剧本结构、舞台节奏、舞台气氛、剧情高潮、角色个性等方面,统一认知,协调融合,从而充分展现升华编剧导演的创作思想与艺术目的,力求达到剧本、音乐、舞台演出的完美统一。
周姑戏传承人冯太平介绍说,他在《淌水崖》中开始时演一个老石匠,词曲都背得差不多了,后来又改为演右派分子,“我担心演不好,对那段历史也不是太清楚,怕把握不好人物,所以找到了村里的老人了解人物的背景。我对这出戏很感兴趣,昼夜背词练唱腔,终于找到了感觉。从这出戏的成功打造,我也看到了周姑戏非遗传承的希望!”冯太平说。
原来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周姑戏要完美地阐释弥足珍贵的淌水崖精神,淌水崖的奇迹也再添了周姑戏的风采,为老剧种注入了新活力。李咏梅说:“20多场的演出,每次到剧终时,观众都起立鼓掌,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了!原来都以为周姑戏只能演绎儿女情长,从这次演出来看,周姑戏的戏路其实很宽。”
文/图本报记者蒲国华(署名除外)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于佳土地改造,村子拆迁,一棵陪伴村里人多年的老槐树却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为了这棵树,一场自发性...
临朐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朐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