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风味浓郁,周姑戏绵延200年

潍坊晚报 2018-11-04 14:12 大字

临朐周姑戏最兴盛的时期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时临朐境内有戏班社十多个,业余子弟班遍布全县。周姑子戏演唱形式简单朴素,音乐原始古朴、节奏明快,唱词是用临朐地方语言音调,词义通俗,易学易懂易传唱。

目前,周姑戏老艺人已所剩无几,如何抢救保护和传承濒于断代失传的临朐周姑戏唱腔音乐,是老艺人们面对的一大难题。

清朝时称肘鼓子戏据今有二百年历史

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记载:“周姑戏也叫肘鼓子,民间唱。清代中期流行于山东南部……打狗皮鼓伴奏。尼姑,巫师,乞丐等人也演唱。”清光绪元年(1875年)修编的《临朐县志》记载:“在前清盛时,每逢元宵节,一班青年涂脂抹粉,契具盘旋,并演唱杂剧以助兴。”杂剧即肘鼓子戏,据上述记载推算,临朐周姑戏已有200余年历史。

冯奎业介绍:“原来肘鼓子调也叫肘骨子调,是因为打鼓点的鼓是用狗的腿肘骨皮做的,那块皮结实有韧性,打起来很响,所以用肘骨皮做成的鼓伴奏演唱的民间戏曲就叫肘鼓子。”

早期,肘鼓子戏是人们用来乞食讨饭或谋生的一种手段,即“叫门子调”。叫门子调一般是夫妻二人一起,女人打着板男人敲着肘鼓来演唱。后来,逐渐出现了许多一二人打锣鼓,三四人表演的小戏班,他们往往四五人结伙演出,当地老百姓习惯把他们叫做“五人班”,这一名称一直沿袭到解放前夕。

据老艺人回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临朐周姑戏最兴盛的时期。当时,临朐境内有专业性和季节性周姑子戏班社十多个,业余子弟班遍布全县。每逢春秋“牛羊盛会”,全县各地周姑子戏班社云集县城,搭台唱戏,竞相争演,各显其技,观者常以万计。

台上唱,台下哼,唱者动人,听者入迷。在民间,过去从老人到孩子,都能哼唱几句“周姑子”腔。外地人称临朐为周姑子戏“戏窝子”,尤其民间妇女更加喜爱,人们称它为“拴老婆撅子”戏,其唱腔曲调极具民歌风味,是由当地流传的民歌及民间小调融合而成的。

冯奎业说,据临朐县陡沟村艺人王德俊回忆,他爷爷(1915年生)小时候就常见一两人“唱门子”,唱的就是周姑子调,后来逐步见三五人“扒地摊”唱周姑子戏,再后来见七八人,常在村子里住下开夜场。他们演唱时肩挂小皮鼓,敲打着伴奏,另有一人打着竹板边扭边唱。因此可以看出,周姑戏是由开始的说唱形式渐渐演变成戏曲演唱形式的。

周姑戏分三路五支周世英班最为出众

在山东中南部,周姑戏分三路五支。东路周姑子戏主要流行于莒县、胶州一带,到现在,莒县还唱着原始的肘鼓子调。西路周姑戏主要流传于淄博章丘一带,淄博五音戏老艺人邓洪山(艺名鲜樱桃)讲,五音戏最早就叫周姑戏。据冯奎业介绍,淄博的五音戏发展传承较好,现在已有七八位国家一级演员活跃在五音戏舞台,也带动了更多的人去唱去听。中路周姑子戏主要流传于临朐一带,称为临朐周姑戏。周姑戏中的“五支”,即仁义礼智信,是当时有影响的周姑戏班社代称。

影响较大的周姑戏班,有以贺士学为首的“双庆班”、以李明友为首的“家台”班,周世英班最为出众,声貌俱佳,红极一时,一个人带动一个戏,人们遂取“肘鼓子”谐音,改称为“周姑子”。他们经常受邀赴益都、寿光、安丘、沂源沂水等地演唱,受到县内外民间群众的广泛赞誉,人们称其为“临朐周姑子戏”。

由于临朐处于山区,旧社会周姑戏演唱及艺术形式长期停滞在原始状态。同时,无剧本曲谱,仅靠口传身授,演唱一直停留在平民化水平。由于其适应农村山区群众文化需求,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甚为当地群众所认可,周姑戏演唱形式简单随意,街头、庭院、田间、室内皆可,所以能在临朐一带民间广泛流传,曾经为当地群众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传承与创造,临朐一带的周姑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在曲调上,临朐一带民间流行的“盼情郎”“梁祝”两首民歌,成为周姑戏的主要“正调”。但正调也只是在节奏与甩腔上有所变化,从音律特征上仍显露着原始民歌的韵味。

临朐一带的中路周姑戏,在长期演唱历程中,不断吸收民间歌曲与小调的优秀养分,融入当地特色地方性语言音调,逐渐形成了独具韵昧的唱腔音乐。由此,在临朐一带民间,周姑戏演唱极为广泛活跃,颇受当地民间群众喜爱,有的到了痴迷的程度。相传,有一农妇听说邻村当晚要演唱周姑子戏,没吃完饭就急急忙忙往外走,被婆婆喊住,要她抱着孩子去。农妇跑到屋内炕上,抱起孩子匆忙走出门。半路走到一冬瓜地,被冬瓜秧绊倒,农妇爬起身,抱起孩子又走。赶到台前,直到听完周姑子戏,农妇向怀中一看,猛然发现抱着一个冬瓜,她急忙跑回冬瓜园寻找,却发现了自己家的枕头。农妇抱起枕头跑回家中,才发现自己的孩子正熟睡在炕上。

民间故事的流传,虽然有些夸张,但形象地表述了当时的妇女喜爱周姑戏的程度,可见周姑戏在临朐一带民间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传统剧目四十余出市场萎缩濒临失传

初时的临朐周姑子戏演唱形式简单朴素,最早用小鼓竹板或铜盆伴奏,敲打节奏,伴奏唱腔,后来加人手锣和大鼓。临朐周姑戏唱腔音乐原始古朴,节奏明快,跳跃性强,极具说唱风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唱词是用临朐地方语言音调,词义通俗,易学易懂易唱易传。19世纪末,加人了其它剧种的皮鼓、大锣、绕钱、小锣、堂鼓等打击乐器伴奏。再后来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开始尝试加入板胡、二胡、扬琴、三弦等器乐伴奏,近年来,创作的新剧目加入了笛子、中阮、大提琴、大贝斯、唢呐、琵琶等器乐伴奏,音乐效果有明显提高。

临朐周姑戏传统剧目很多,大都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男女情爱等题材为主。多表现民风民情、伦理道德,抒发基层民众生活情趣,表达民间群众心理需求。尤以揭露讽刺封建礼教倡导婚姻自主的剧目,更为民间妇女所喜爱。

周姑戏较为流行的剧目有:《思春》《天仙送子》《双生赶船》《王二卖草》《休丁香》《烧窑》《东京》《南京》《西门》《天文》《风筝记》《西岐》《三宝山》《站花墙》《青丝记》《借当》《赶脚》《梁祝下山》《金镯记》《宝莲灯》《红灯记》《闹学》《亲家婆顶嘴》等40余出。

随着各类戏曲文化的传入、充斥影响,再加上老百姓对民间文化的要求提高,临朐周姑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变化,渐趋低迷。演唱市场日益萎缩,演唱人才越来越少,仅在少数村庄保留演唱,至今,临朐周姑戏濒临失传断代之困境。

挖掘整理传统唱腔创作编排现代剧目

20世纪70年代末,临朐城关公社文化站赵光宝、魏长治、尹文良等人曾深入农村山区,采访周姑戏演唱老艺人,挖掘整理周姑戏传统剧目,整理记录传统周姑戏唱腔音乐,恢复排演了传统剧目《张郎休妻》。新创作编排了《考女婿》《一对迷》《三个同学》《村头风波》等周姑戏现代剧目,并尝试配加弦乐伴奏,融入先进音响、灯光、舞美效果,受到了群众的赞赏,新编排的剧目参加市、省戏曲会演屡屡获奖。

2009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临朐县政府以县文化馆为依托,设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专人对周姑戏进行抢救、整理与申报。2009年,临朐周姑戏被批准列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被批准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随后,临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边抢救、边申报、边研究、边传承,组织专人下乡入户,挖掘研究。在认真恢复周姑戏传统剧目的同时,组织创作编排了《神秘的笑声》《珍贵礼物》《好亲家》《淌水崖》《人间真情》《担当》等现代周姑戏剧目。同时,在抢救传承周姑戏传统唱腔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地方戏曲优秀元素,融人现代戏曲音乐音律,做到既不失传统本真,又融人时代音律,努力让周姑戏唱腔音乐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受到社会与群众的广泛认可与赞赏。

抢救传承周姑戏唱腔音乐是核心

不听吕剧且没有听过周鼓戏的人不在少数,即便是临朐的本地人,很多对周姑戏也是陌生的。

研究了大半辈子地方传统戏曲的冯奎业简单说了下周姑戏与吕剧唱腔唱词上的不同。他唱了四句做比较,力求让记者听懂,记者翻译了一下,吕剧和周姑戏,大概类比普通话和临朐方言。

临朐周姑戏唱腔中,常配加地方语言性衬字。如这个、那个、哟、噢、哎、闹号、呀、班、它就、也是、那是等。再看一句唱词,大概能明白意思。“程甸甸的篮子(哟)手中挎(闹),张大娘赶集(那个班)转回家(闹)……”

还有,临朐周姑戏唱腔音乐的主要特征是,原始古朴,节奏跳性强。唱腔大起大落,以临朐语言音调落音。冯奎业依然示范唱腔让记者更易理解。果然,周姑戏口语化较浓,颇具山歌风味,既能叙事,又能叙情,唱腔中配加衬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临朐周姑戏唱腔的基本调式,始于山东民歌。

冯奎业的书里研究记录的周姑戏曲谱,看上去就是简单的简谱,如果用乐器按照谱子演奏是不出戏曲的味道的,这应该怎么理解?

冯奎业说,周姑戏抢救与传承,其唱腔音乐是核心要素,所谓“无曲不成戏”“戏以曲兴,戏以曲传”,足以说明戏曲音乐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地方剧种,都有特有的唱腔风格,而每一种风格都是建立在当地特有的文化习俗与民间群众审美习惯基础上的。周姑戏在其流行的那个年代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朴实通俗,流畅,跳跃。

周姑戏的演唱题材多是民间传说,体现风俗民情、伦理道德,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和心声,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周姑戏的演唱曲调类似当地山歌风味,主要唱腔是“周姑正调”,原始古朴,优美动听,既能叙事又善抒情,一般是以“四句腔”开头,然后以三腔、四腔作为上、下句而反复使用的板腔体。“周姑正调”包括两个板式,“叙板”和“慢板”。“叙板”主要用于叙事,“慢板”用于叙事、抒情。另外还有“喊娃娃”“扑灯蛾”“呀油调”“过仙桥”“五齿筢”等曲牌。行腔用板、鼓、小锣伴奏。

目前,临朐周姑戏演唱老艺人所剩无几,该剧种唱腔音乐已成为可闻不可见的临朐记忆。在大力倡导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与传统戏曲的今天,已成为亟待抢救与传承的重要课题。而面对濒于断代失传的临朐周姑戏唱腔音乐,如果让其停留在原始、古朴、传统的状态,必然滞后于时代,落后于当代群众的戏曲音乐审美情趣,因此必须在继承中实现创造,在创新中实现发展。

文/图本报记者蒲国华(署名除外)

新闻推荐

油田员工保护600年老槐树

□本报通讯员于佳土地改造,村子拆迁,一棵陪伴村里人多年的老槐树却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为了这棵树,一场自发性...

临朐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