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谱写乡村“致富经” 网上卖水果 返乡青年帮村民增收
85后的尹国鹏放弃高薪工作,回乡专职当起农民年画成临朐村民创收的另一条新路自西汉置县开始,临朐县走过了2000年的岁月。如今,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在展开。临朐物产丰富,林果资源优势明显,如今,“85”后青年下乡,将农产品搬上互联网,让土地实实在在产生效益。临朐文化底蕴丰厚,坐拥手绘年画、黑陶、红丝砚等诸多非物质遗产,如今,非遗常驻村头,代代相承之余,农闲时剪剪纸、画画年画,成了当地村民增收的新路子。文/图记者邹元德
农产品被搬上互联网
“我想让土地实实在在地产生效益。”在柳山镇国鹏农场,站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85后”的尹国鹏意气风发地说出了自己的农业愿景。
大学毕业后,曾在阿里巴巴和惠普工作过的他,放弃了大城市里年薪二十万元的工作,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在临朐县柳山镇侯家河村流转土地1000多亩,当起了农民。
“现在搞农业的年轻人少,传统农业生产出的农产品主要还是靠外边的商人来收,而我想打造一条农业的全产业链,种是一方面,关键是销。”尹国鹏认识到,销售是整个农业链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让土地产生效益,就一定要将销售掌握在自己手上。
如今,他的国鹏农场与天猫生鲜达成了合作,产品销售渠道以线上为主。“今年我这里种植的黄金蟠桃,售价达到了25元一斤,100吨桃全部通过互联网销售。”尹国鹏的水果全部通过顺丰直接寄送到用户手中,水果当天采摘当天发货,从江浙沪到珠三角全部可以实现次日送达。
留守村民工作岗位多了
尽管他在电商领域颇有心得,但初出茅庐的尹国鹏在种地这方面完全是“菜鸟”,经验的缺失也让他尝到了失败的苦涩。“开始我种了100亩的西瓜,其中50亩由于收获期赶上阴雨天气,几十亩的西瓜都烂在了地里。”
为此,尹国鹏年投入10余万元聘请了农业技术团队,专门指导农场中的工人对农作物进行养护。他自己家住县城,每天早晨5点多就出发前往农场,直到天黑了才回家,常年的劳作让他的皮肤显得黝黑,但经过历练的他却也成为了一个“资深”农夫。
在乡村,由于年轻人多外出打工,空心化现象严重,留守村中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难以实现独立耕作,土地流转到农场中,尹国鹏也为这些留守村民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村民的收入也有所提升。
记者了解到,在临朐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并不只有尹国鹏一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下,不少年轻人看到了国家大力提倡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回到故乡创业,振兴乡村经济。
剪纸与年画成增收新路
在冶源镇北杨善村的剪纸艺术传习中心,五六位村民正在聚精会神地雕琢自己眼前的剪纸作品,他们或持剪刀,或拿刻刀,熟练地根据图样剪刻。
“剪这个能有多少收入?”“一个月能多挣1000多元。”一位正在剪纸的村民告诉记者。在北杨善村,只要想学,就有专门的老师进行免费教学,传习中心的工作室也常年向村民开放,农闲时间或者下班之后,村民可以来到工作室进行剪纸。
记者了解到,北杨善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对手工剪纸作品进行销售,提高文化附加值,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约8万元,手工艺者每年可收入约1万元。“村民一方面可以接收合作社的订单,一方面也可以自己进行设计创作,自己制作出的作品可以自行销售,以增加村民自身的收入。”北杨善村的村支书史成友告诉记者。
“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并非孤例,就在北杨善村“隔壁”的吕家楼村也采取了这一模式。村子投资了200万元规划建设了吕家楼手绘年画博物馆,建设了年画展厅、创作室、写生基地等功能分区。在这里,手工艺人分工明确,通常由非遗传承人设计绘制图样,村民们有的负责勾线,有的负责填色。通过这种模式,可为村子年增加集体收入约15万元,从业农户年可增收3万元。
据悉,不仅是剪纸和年画,在冶源镇还有红丝砚制作技艺综合性传习中心和红新黑陶瓦盆展览馆等非遗传习基地,在传承非遗之余,也切实为村民带来了经济上的效益。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刘明志谭立国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可如今,投资50亿元的中欧节能门窗产业园却是梧桐树还未枝...
临朐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