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村小的变化和坚守

烟台日报 2018-02-22 09:46 大字

当忘记了星期几、只记得腊月二十几的时候,就意味着又过年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于我来说,亲人在处是家,乡愁就在老家。我的老家在潍坊市临朐县山旺镇桲林村,这次回家过年,听到乡亲们谈论的最多的就是村西头那所村小的变化。

沿着村中央的主干道一直往西走,不到一公里,就是一个有三排平房组成的大院落,大门两侧醒目地写着“博学多才,放飞梦想”的标语,进门口处停放着大鼻子校车,院落中间可见飘扬着的国旗,这就是村里的小学了。

站在大门口向里望,不一会一位穿着军大衣的大爷从校门口的值班室走出来,“回来了!”大爷满面含笑地问候,亲切地就像迎接一位熟悉的学生,许是看到我脸上的不解,大爷笑着说,“过年了,不少在外地工作的学生都会回来看看,有的还带着爱人和孩子。”

是的,这所位于我们村村西头的小学,三十多年来一直都是周围几个村子的文脉所系。

听村里的老人说,与周边各村相比,我们村算是最大的自然村,所以在这里建起了这所小学。村里那些与我同龄以及稍微年长几岁的小伙伴,还有周边近十个村子的孩子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小学课程,

2000年小学毕业后,我就很少再回到这所学校,这次回来,听门口值班的大爷讲述了这所村小的现状与过往。

这位“看门人”姓李,在我小学毕业后不久才来到这所村小,如今已经在这里呆了近二十年了。他说,村小现在的学生仍然不少,全校五个年级,每个年级有四五十人,全校有200多名学生。“村里的孩子没有多少跟着父母进城吗?怎么学生还这么多?”李大爷笑着说,虽然现在不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但他们大部分还是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的爷爷奶奶身边,因此,村小的学生仍不少。

当然,城镇化带给农村的,更多的是人口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从上学放学的情景就可见一斑。“现在的孩子上学放学跟你们那时候可大不一样了。”李大爷的一句话,勾起了我年少时上学的回忆:旭日东升,孩子们三三两两,背着书包结伴上学;夕阳西下,一群孩子从学校涌出来,打闹着跑向冒着炊烟的村庄……李大爷说,现在上学放学,学校门口不少骑着自行车、电瓶车来接送的家长,大部分是爷爷奶奶。当然,还有大鼻子校车,不过接送的是周边比较远的村子的学生。

村子里虽然有不少村民都在临朐县城甚至是潍坊市买了房子,但是真正将孩子带到城里上学的并不是很多。李大爷说,农村人进城,找工作、日常消费等方面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这也成为这所村小迎来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在那三排平房的东侧,是三栋正在建设中的塔楼。就在去年,这里规划成为临朐县山旺镇桲林教育次中心,新建一栋4层小学教学楼、一栋3层的幼儿园还有一栋2层的餐厅,建成后新增小学教室12个,可以满足500名学生的学习需要。“今年下半年,新增的教学楼跟幼儿园就完工了,到时候将会有更多村子的孩子来这里上学。”李大爷告诉记者,伴随着学校等硬件设施的提升,这所村小的师资配备也一直在不断增强。“去年新来了两个大学生,听说今年新学校开始使用后,还会再招不少老师,这样孩子们在这里上学跟在城里上学就没啥差别了。”

新学校的建设,最高兴的莫过于村里人。邻居家一位大哥在家务农,夫妻两人打理着8亩地的蔬菜大棚。现在大女儿就在这所村小上小学,明年儿子也即将上幼儿园,自从新学校开建后,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干得更起劲,“以后孩子在村里上学就跟在城里上学一样,我们夫妻俩好好干,孩子也好好学,知识一定能改变命运的。”

无论城镇化进程有多快,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总是那么强烈,而这样一所村小的存在恰是这个村子乃至周边众多村子村民们希望的寄托。YMG记者刘洁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为困难群众送“暖冬”

□本报记者付生2月4日,2018年第一场雪后的临朐,天气透着彻骨的寒意。一大早,山旺镇的工作人员便来到战家庄村贫困户张光军家中,给他送来了棉衣和清洁型煤。不善于表达的张光军,紧紧握着工作人...

临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朐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