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常忆儿时诵“杂字”

济南日报 2017-08-15 12:05 大字

□郭永顺

我父亲不识字,却能熟记日用杂字,建国初期,经常教我念诵,开头是“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次第有“黏粥小豆腐,煎饼随时摊”,“金针续根菜,椿芽年年扳”。我像唱儿歌一样念滑句,摇头晃脑,字也不认得几个,还朗读得津津有味。全文五字一句,朗朗上口,其中“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成了家乡的谚语。

我长大后,才知道这本小书叫《庄农日用杂字》,是清朝临朐文化人马益著编撰。其中“开冻先出粪,制下镢和锨”。和我家乡黄河边上的农活一样,读起来非常亲切,还了解了农业知识,一举几得。书上说的很多农活我都干过,如剜过谷苗,打过芝麻;割过麦子,砍过高粱。

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查阅多种资料,我知道了这本书,是五言体杂字,共474句,2370字。通篇俗语俚句,一韵到底,抑扬顿挫,一气呵成,我们初读大都是一口气读完,爱不释手,对指导农业生产、农民习文识字和儿童启蒙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研究民俗,如“攒粪、踹栏、制办、扎裹”等方言土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口头文学读本,也是一部实用的农用教科书,更是一部民俗方言的教科书。它利用口头文学,如“妮要坠子戴,小要核桃玩”“小妮在怀里,抱着还叫唤”等诙谐幽默的语言,总结了人们对理家处世、待人接物、风俗民情的正确观点和人生哲理,囊括了农村、农业、农时和农家活动所涉及的汉语文字、农用词语。

作者马益著,字锡朋,临朐县七贤乡胡梅涧村人,出身耕读世家,是明代江北第一制科状元马愉之十一世孙。少时即博学多闻,十岁能诗文,却屡试不第,只于1757年(清乾隆22年)得岁贡,因而受到士绅们的讥讽和父辈的责备。一次,其父训斥他:“文不成才,农不识谷,一生何以为计?”不公正的舆论压力,使他积怀难释,乃愤然执笔,写成《庄农日用杂字》,以此回答人们的嘲讽,宣泄心中的不平。其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杂字又组字成句,句句都有较完整的意思。从“开冻先出粪“到“辞灶在眼前”,科举时代的他,却用白话文写作,也算一个异类。因为他生活在庄农之中,了解庄农对文化的要求,主张“言应俚俗,文本庄农”。总结了如“下手种蜀秫,早谷省的翻”“棉花严搪耢,芝麻种须搀”“打张铁粪杈,买个荆条篮”等生产经验。马益著八旬还笔耕不辍,著有《四书声韵编》《无牙诗解》《诗韵撮要》。

莱芜著名散文作家吴伯箫,曾以“一种杂字”,详细介绍过《庄农日用杂字》,称该书:“巧妙地写出了种粮、种菜、养蚕、畜牧、民间工匠、婚丧嫁娶场景,季节时令,全年农事和社会活动,自然无痕地写出了各项活动及相关器具用字。到建国前,它一直都是以鲁中、胶东等地为中心的整个山东,冀南、豫北部分地区村学的启蒙教材,被农民誉为《农户书》”。

我很喜欢书中描写的情景:“得空拾柴禾,起早(下镰,不管干和湿,一总往家搬,制下好几垛,尽供灶底烟。”这使我想起儿时秋冬时节,拾柴禾是我们小孩的专利,手持竹耙子,进田野搂豆叶,进树林,用木棒打落秋叶、干梆枝子,收入柴禾筐子,满载而归,受到父母称赞,给做暴腌红萝卜咸菜、南瓜黏粥,能竖起勺子,犒劳一番,也有无限的乐趣。

新闻推荐

趁夜弃废料涂料厂被关停

本报讯7月28日,本报A06版以《趁黑偷倒废料企业被关停》为题,报道了临朐县华建工业园附近有企业偷倒工业废料等。8月11日,记者了解到,涉事企业已被关停,倾倒的大量垃圾被清理干净。据了解,临...

临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