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村”提前开启忙年模式 高密东李家村年产春联产品近8000吨,线上线下融合销路不断拓宽

潍坊晚报 2021-12-14 08:49 大字

□文/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姜美莲

“老板,这种‘福’字给我找5000幅,‘丑去寅来千里锦牛奔虎啸九州春’500副。”……距离农历春节还有一个多月时间,高密市夏庄镇东李家村春联产品印刷和销售已日渐繁忙,红彤彤的春联、福字和惟妙惟肖的卡通年画让人目不暇接,吸引了各地客商前来批发进货。

各地客商纷至沓来,扫货备战年底销售旺季

高密市夏庄镇东李家村是全国有名的“春联村”,据说印制销售红纸春联已有500多年历史。12月9日,记者来到这里看到,距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东李家村已经提前开启忙年模式,各种精美的春联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各地客商前来选购。

当天,青岛胶州的春联经营商王女士天没亮就从家中出发赶来东李家村扫货。她说,自己每年都会来东李家村进货,这里春联产品品种多、印刷工艺好,各类春联在日常婚嫁中都会用到,尤其是春节前,每次来都会把车装满,有时候春节前一两个月需要往返多次,货卖完了就再来采购。

在该村有一家名为鑫盛年画的店铺,店主李胜从事春联销售已经十余年,一副副工整隽秀、饱含美好寓意的春联挂满整个店铺,无不让人感受到淳厚的乡风民俗和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春节前两个多月就开始忙碌了,春联年年都贴,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寓意新的一年有一个新的开始。在春联销售旺季,我们一般都是从早忙到晚,一年下来能卖几十万元,不用出去打工,在家门口就有这样的收入,我们非常知足。我的客户遍布全国各地,刚才就有一位即墨客户拉走了一车货。”李胜开心地说。

不断革新工艺,产品搭乘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记者在东李家村见到了春联产品生产大户王刚,2012年他从青岛科技大学毕业后回乡,子承父业。当时春联制作已经从大红纸传统手工制作过渡到了四季红丝网印刷,这种技术虽说没有大红纸掉色的缺点,但是他总感觉缺少新颖性。通过对市场了解、摸索和尝试,他对这一行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后来,他组建团队对传统加工技术进行改进,现在革新为自动化印刷设备,针对春联的材料、内容、形式和包装每年都会推陈出新,紧紧跟随时代文明的发展步伐,把产品做成艺术品,年生产量近2000吨,是夏庄镇春联行业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

王刚说,春联虽是应景性产品,平常也需要大量储存货源,为年底做准备,否则到了年前旺季供不应求。为满足市场需求,他把原来只有3500平方米的厂房扩建到10000平方米,人员也由原来20人增加到60人,在管理方面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一改之前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格局,呈现出了更具高端化和品牌化的商业模式。

之前,王刚团队的销售途径较为单一,产品拿到附近的批发市场销售,后来逐渐拓展了辽宁、陕西、河南等地的市场。如今,王刚在线下销售的同时,还组建了电商团队,借助电商平台将春联产品卖向了全国。目前,仅电商平台日均成交量就达到10000单左右,占总销售量的十分之一。目前,线下又拓展了浙江义乌、湖南、四川、湖北、广东等南方地区的市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拓展市场,将产品销往香港、澳门,甚至走出国门。”王刚对未来充满信心。

该村生产商一年从头忙到尾,年产量近8000吨

东李家村春联传承人王俊海告诉记者,他从十几岁就跟随父辈手写春联、印刷木版春联,现在科技发达了,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已经由原来的手工印刷逐渐发展为机器印制。目前,继续沿用以前的手工印刷还是接纳机器印刷,成为村里春联从业者们面临的选择。毕竟用机器印制春联无论印刷速度、春联质感还是工艺设计,均优于传统模式,更符合大众审美观。

与王刚不同,该村60多岁的李善奇使用传统的生产模式印刷春联。简单的印刷模具和一盆铜金粉,靠的是他和妻子两人分工明确,不停歇的忙碌。只见他先将一张大红纸放在模版下,根据模版的字样刷上墨,用机器一张一张的印刷,然后再撒上铜金粉,一副印有“财发吉祥地、福进如意门”字样的春联很快制作完成。李善奇表示,传统的制作模式蕴含着对老一辈人的回忆和对传统技艺的传承,这种有情感、有温度的延续,不是机器所能取代的,他会一直坚持下去。

高密市文旅局王金孝主任告诉记者,春联属于应景性产品,有淡季有旺季,但是东李家村的春联生产商却打破了淡旺季的限制,一年到头都在忙碌着,特别是从农历10月中下旬就开始忙着赶订单。每年这里生产的春联产品近8000吨。今年11月份,“高密大红纸制作工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知名度进一步提高,这意味着高密春联产品将销到更远的地方。

新闻推荐

第八届全省道德模范名单

(共60名)助人为乐(16名)田象霞(女)济南市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街道西区联合党委书记、西区社区党委...

高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密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