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佳作 灵动千年

潍坊日报 2021-11-26 08:43 大字

汉代玉鹦鹉底部。汉代玉鹦鹉背面。两只鹦鹉间的温情细节。汉代玉鹦鹉全貌。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伟文/图

根据考古研究,玉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中国人把玉文化刻在了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成长也与玉器的发展紧密相联。玉石,作为坚贞不屈、高雅华贵的象征,历来为华夏子民所喜爱和推崇。以刀为笔,将心作墨,玉雕工艺更是令一件件璞玉脱胎升华,焕发出新生命。

有一些玉料因形制、天然纹理、皮色以及工艺的特殊性,需要采用一些非常的加工手段,俏色玉雕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种手段。高密市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汉代玉鹦鹉,就是利用俏色玉雕制作而成的典型代表。

玉以琢而成器

陆游曾说:“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早在汉代,古代工匠便以慧心巧思,将一块岫岩玉雕刻成了栩栩如生的两只鹦鹉,满足了人们对石头开口的期待。即使跨越千年再看这块玉石,依然让人感受到鹦鹉灵动的生命力,仿佛它们能与人交流一般。

这件玉器雕刻了两只鹦鹉,通长14厘米,通宽7.5厘米,最厚处5.5厘米。背平底,底为黄褐色,上阴刻和隐起浅浮雕有简易的卷云纹。正面呈缓坡状,间杂多种玉色,其中蟹青、青白所占面积较大,玉器上浮雕子母两只鹦鹉图像。大鹦鹉头部呈黄褐色,玉工根据玉材,借势将其雕成了回视的形状,同时在其头顶与背脊部色泽相同的地方,巧妙地剖析出一条能让视觉产生变化的“S”形条纹,增强了鹦鹉颈部的扭转力度,加之尖喙、颈下自然所带的一点晕蒙黑沁色,显得动感十足。小鹦鹉头部呈蟹青色,与大鹦鹉头部色泽形成鲜明对比,二者相依相偎,温情相盼,别有意趣。其主纹,为大小四束凸雕,间施加阴刻的浪卷纹,四束纹饰相互叠压,错落有致,以此代表大小两只鹦鹉的长羽。头、身间饰凸雕阴刻的回纹、勾云纹、几何纹和鱼鳞纹等,尾饰平排的两组单线纹,所刻线条简洁、明快,层次分明。玉器借整块玉料自然生成的色泽巧雕、俏雕而成,给人一种别具韵味的美感。

“色”与“艺”的完美结合

琢磨璞玉,美玉出焉。所谓“琢玉”,就是在天然玉石原料上进行雕琢。原石形体各异、色彩相间,需要因形就势、由色施艺,于是就有了匠心独具的俏色巧雕,成就了“色”与“艺”的完美结合。

俏色玉,也称巧色玉、巧作玉,是玉工利用玉石天然色泽纹理和皮色,巧妙构思并施以相应的精细雕琢,使玉雕作品的造型、色泽纹理与颜色达到完美艺术效果的一种技术表现手法。玉石俏色,讲求巧、俏、绝,是玉石雕刻工艺独有的、难度极高的雕琢技法。

从材料上讲,高密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玉鹦鹉极其巧妙地利用了玉料里外不同的纹理色泽,以蟹青、青白为主色,黄褐、黑漆、蟹青、青白等色作俏色。用色不混,物象逼真,以材料本身丰富的颜色因材施艺,自然天成;既取大势,去繁缛,给人们营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又运用多重视角的反向构图和局部共形的斜截构图,向人们表现出子母鹦鹉多姿多彩的生动效果。

一块玉石一片匠心

“汉代文化兼容并蓄,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汉代玉器的品种、数量以及工艺水平都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高峰。玉器最早是史前人类为了生计或者为了谋生意图而制造的石制器具,从开始被发现到玉文明的最终形成,这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而汉玉起到了承上启下既往开来的作用。玉鹦鹉类题材的大量出现,是汉代多元化用玉思维的具体折射。”高密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一块玉石,一片匠心。以鹦鹉为题材的艺术品,喜用其谐音作寓意,寓意“英武”,有“文武兼备”的含义。此外,鹦鹉是长寿鸟,所以鹦鹉还有健康长寿的吉祥寓意。高密市博物馆这件美丽的玉鹦鹉采取了汉代玉器常见的动物类结构性纹饰,简洁明快,没有过度夸张的细部描绘,以俏色玉雕显示出一种自然之美,突破了商周以来玉器宗教理性色彩浓郁的凝重、严谨、对称的玉雕风格,既是人们喜爱的把玩之物,又是一件具有独特玉器雕琢工艺和欣赏价值的汉代俏色玉器的精品代表。

新闻推荐

十余本献血证惊呆同事

近年来,随着“全市卫健系统无偿献血月”的建立,一批批医护工作者默默地加入无偿献血行列,高密市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

高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密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