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出红火好日子
□潍报全媒体记者窦浩智
通讯员刘洋
春节将至,又到了贴春联的时候。被誉为“江北红纸对联第一村”的高密市夏庄镇东李村比平时更加忙碌,一家家经营年画、对联的店铺鳞次栉比,前来选购的客户络绎不绝。一上午的时间,上德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刚就接待了十几批顾客。“省内有来自青岛、潍坊等地的客户,省外由于疫情原因都是电话网络订购,每天销量在几十万副。”
高密市楹联协会理事李兆成告诉记者,东李村加工对联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距今有几百年的历史,全村200多户中有150多户从事刷红纸、印对联的生意,对联样式由原来单一的红纸黑字变成现在的金星大红纸、烫金对联、镭射粉对联等50多个品种。从事对联印刷批发20多年的商户王淑红说:“我们对春联的材料、内容、形式和包装,每年都会推陈出新。今年创新生产了带磁性的车贴,现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
“以前村里几乎都靠手工印制对联,不仅效率慢,油漆味也较大。从2014年开始,我陆续引进大型切纸机、印刷机,所有环节全部采用机械化生产,年产对联从50万副上升到千万副。”王刚介绍说,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该村的对联加工从纯手工逐渐发展为半手工半机械和纯机械印刷,生产效率和质量都大大提升。
产量上去了,东李村又开始琢磨拓展销售渠道,让传统文化产品搭上了电商快车。“临近年关,我们春联电商销售迎来了高峰期,每天的礼包订单有一万多单,单品对联的出货量在3万副左右,线上销售能占到全部数量的30%以上。”上德文化有限公司电商中心负责人刘美云说。
知名度提高了,影响力扩大了,催发了高密楹联产业的内生动力。他们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春联文化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现在,东李村不但自己加工生产对联,远销全国各地,还与浙江义乌和省内的临沂市场达成了合作关系,把南方的对联样式引到北方,实现了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李兆成介绍,目前夏庄镇楹联产业涉及十多个村1500户,从业人员4000多人,每年销售产品6000多吨,年产值过亿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讯(潍报全媒体记者王玉芳)住着别墅楼房,工作在“车间”大棚,收入户超10万元……高密市阚家镇松兴屯村以党建...
高密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密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