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力量 □许丽

淮河晨刊 2020-12-09 13:36 大字

郑玄学问,最高的境界叫“乐之者”。这种境界,就是学习一门知识,做了一份职业,在终极追求的过程中不仅是这个行业成全了自己,而且由于自己的心智成全了这个行业,在这种相互成全的过程中,获得了莫大的享受与欢乐。这是一种大境界。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学识渊博的大家,比如孔子、孟子等可谓家喻户晓,他们的思想和学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及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而东汉末年的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兼通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也是个传奇人物,他对待和求索学问的态度同样值得我们后人推崇和效仿。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从江苏徐州通往山东高密的路上,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头裹黄巾的起义军,纷纷在路边对一位古稀老者下拜。不仅如此,当这位老者回到高密老家后,各地起义军相约不侵犯高密境内。究竟是什么样的老人能有这样的魔力?他就是东汉宿儒、经学大师郑玄。他活了七十多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辞劳苦,孜孜求道,大半辈子都在学习、读书——“年过四十,才归供养”,可以想见他的学识有多丰富。当时,袁绍已经在冀州统军,有感于郑玄的名气,特意邀请郑玄赴宴,奉为上座。能受到袁绍邀请的自然也不是平凡之辈,多为一时豪杰俊才。然而,郑玄虽已暮年,却依然高挑,丰神俊秀,一斛酒下肚,温和又伟岸的气质在众宾客中脱颖而出。客人们得知他是儒者时,以为他只专攻一门,并非全才,因而便想了许多刁钻古怪的问题责难他。没想到,郑玄不慌不忙,沉着对答,所回答的内容甚至超过了问题的范围,介绍了许多宾客们从没听过的知识,以至于投奔袁绍的应劭当即便表示要拜郑玄为师。

宋濂求学时,“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郑玄为了求学,跋山涉水远不止百里。不为虚荣,不图名利,只为不断开拓自己的精神版图,从中寻找人生答案,青年时期的郑玄以明经学、表节操为目的,游学于幽、并、兖、豫各州,遍访名儒,转益多师,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探讨学术问题;为了向当时的经学家马融求学,他从山东出发,西行入关来到陕西扶风。可千辛万苦到了地方却未必能顺利就学。因为马融的名气实在太大,名义上的弟子四百多人,能够得到他亲自教导的不过五十多人。郑玄也不例外,一直都是马融的弟子在教导郑玄。一晃三年过去了,在这期间郑玄日夜诵读,从来不肯懈怠。尽管马融并没有见过他,但是金子终究会发光的。一次,马融与门下众弟子讨论“图纬”之术,听说郑玄精通算学,便在楼上召见了他。在对答的过程中,郑玄也将自己求学时的疑问趁机向马融请教,得到满意的答复后,他便告辞回家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从出生开始,拥有的生存资源就很有限。因此,敢于付出,勇于抓住每一个机会,不放弃任何一个疑问,才能不断为自己争取足够多的资源。

郑玄有如此的学识,多次被推荐做官,也曾被大将军、三司征召,但是他都推辞了。一方面,与东汉宦官乱政、郑玄遭受党禁牵连十四年有关。另一方面,郑玄对自己的认识很清楚,能够得到当时博古通今的大师们的教导,已经很荣幸了;自己没有为官做宰的才能和天赋,便应当专心治学,光大学问。身处东汉末年的乱世,在漂泊的生活中,他一直不断学习,直到七十岁才返回故乡。谦虚谨慎的态度使得他暮年还在反思早年间学习的知识已经生疏了,甚至对记忆中还有错误之处感到万分纠结,足可见他对待知识的拳拳之心!可以说,当时的郑玄已经在践行“终生学习”的理念了。在知识的世界中,郑玄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郑玄返乡后不久,有一天他做梦梦见孔子对他说,今年是辰年,明年是巳年。醒来后,精通谶术的他推演一番,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七十四岁卒。虽然他临终遗言要求葬礼从简,但是官位在郡守以下的陆陆续续来了一千人吊唁,这些人都曾受过他的教导。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价值观也越来越多元。到底平凡的普通人要不要读书?千年前郑玄的经历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代儒师,没有显赫的家世,也不曾担任重要的官职,但是却凭借丰富的学识、坚韧的毅力、谦虚的品德,赢得了许多人的敬重,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新闻推荐

心疼学童湿了鞋交警抱着过积水

□潍报全媒体记者常方方11月18日,一组交警抱学生过积水路段的照片在网上被大量转发,不少市民尤其是学生家长纷纷...

高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密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