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协会精准服务推动装备智能化三家企业跻身全市工业纳税二十强 高密“鞋”走出新路
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杨国胜都镇强
本报通讯员王翔
从大年初四到五月初八,高密市通宇鞋业有限公司产品经理王文超已经出了七趟国。这次,王文超的目的地是英国。“我们主要做欧洲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开始开拓了。前不久,我刚去了一趟迪拜,主要是到当地参加展会。”
通宇鞋业虽已成立16年,论规模在高密并不算大,之所以发展顺利并受到国外市场的青睐,靠的是主动研发。每年,通宇鞋业都会投入近60万元进行产品研发,一般的鞋模需要4—6个月的研发周期,主打产品甚至光研发就要花费2年时间。“正是靠着自己主动研发的一个个产品,我们才拼下了一个个国外订单。”王文超说,高密制鞋企业多,是中国鞋业生产基地之一,已经打出了“高密鞋业”的品牌。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村有户户干”,经过30多年的发展,高密市目前已有制鞋企户1200余家,年产各类鞋2亿多双,2018年完成营业收入近50亿元。其中,劳保鞋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生活鞋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面对这样一个产业集群,如何引导产业良性发展,从而做大做强“高密鞋业”?高密市专门成立安全防护用品产业集群咨询指导委员会、高密市鞋业协会等组织,通过精准化服务推动当地制鞋业向装备智能化、产业高新化、产品品牌化、销售信息化发展,让昔日的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成立这些组织,让企业之间从散乱无序的发展,到现在的抱团式有序发展。我们每个月都会召集核心企业开会,每年至少组织所有成员开一次大会。每次会上,都会集思广益为企业解决困难,发挥好对产业的培育和引领作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宋同民说。
该指导委员会自2014年5月成立后,还依托展会平台打造展会动能。每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上海)劳保交易会上,高密市每年都组织企业参加,占据了总共1500多个展位中的200多个展位,并统一打出“中国安防产业名城”的名片。“原先,有些小企业在家里接不到订单,导致企业发展缓慢。在我们组织下,不少企业通过走出去参展收获了订单,企业的发展也有了后劲。”宋同民说。
海宇股份就是从最初5个人的家庭作坊,发展到如今有着2300多名员工的知名制鞋企业。“企业产品70%出口,与国际4个大品牌商合作。由于产品附加值高,订单量很稳定。在今年4月,海宇股份接到的订单就已经排到了9月份。”在高密市鞋业协会会长、海宇股份董事长黄祖平看来,高密市的制鞋业已经从昔日的抢占低端市场到现在的抢占中高端市场,厂家之间比拼的是质量、品牌、功能。
而这一切离不开研发投入。海宇股份研发生产的一款防火鞋具有防火、防水、隔热、防滑等18项功能。“作为国家防火鞋标准制定的主导企业,海宇股份还有具备‘Satra国际A级检测中心’资质的检测中心,既能跟进产品研发,又可以随时检测产品质量。”黄祖平说。
在通宇鞋业,企业针对矿业、油气、建筑业等行业需求,去年下半年花费6个月时间研发的“台风”系列劳保鞋,凭借具有专利的“皮釉橡胶”鞋底赢得了英国、美国、马来西亚等9个国家的订单。记者了解到,高密市制鞋产业创新科技动能,引入两家院士工作站,先后与多所高校展开协同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100多件。
制鞋企业的缝纫环节占用人力最多。比如在海宇股份,2300个工人里,需要1200多名工人在缝纫环节。不过,这种情况现在正在改变。2017年,海宇股份开始大面积投入智能缝纫机,一个人操作就能抵上过去5名熟练工操作缝纫机。
注塑环节决定着劳保鞋的质量。原先制鞋企业多依赖“胶灌线”,通过人工流水作业模式,往往导致鞋底里有气泡。而全自动圆盘注射机能够标准化作业,但设备投资大,不少企业舍不得投入。在高密市的引导下,如今全市已有20余台全自动圆盘注射机。
“5年前,高密市的工业纳税20强里,见不到制鞋业的影子。去年,有3家制鞋业跻身20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高密制鞋业的发展正在壮大。”宋同民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纪哲)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全市各级纪检...
高密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