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下自己的红火生意回村干党支部书记,徐林收常被人问“有没有困难”,他答:“困难?有!支部书记就是克服困难的。从我回村那一天开始就有,一直困难在路上。当没有困难那

大众日报 2019-01-18 10:01 大字

徐林收向记者介绍菌菇生长情况。徐凤杰在介绍合作社发展情况。■周末人物我们都是追梦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本报记者卢昱杨国胜本报通讯员王喜进

2011年5月,高密市阚家镇松兴屯村村民徐林收放下颇有成绩的事业,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腾笼换鸟,全面致富。1月9日,记者赶赴松兴屯村采访两天,真真切切感受到徐林收的追梦路……

在高密市阚家镇驻地,沿阚兴大道一路向南7里地,便是松兴屯。

一进村,便看到整齐划一6栋公寓楼,楼前则是248栋别墅,村内整洁,道路两边遍植常青灌木,各种配套一应俱全,如同进入城市一处高标准住宅小区。

在村委会前的三棵松广场前,记者见到徐林收。这位51岁的村支部书记,中等个头,乌黑的短发,国字脸,眼睛不大,炯炯有神。在他的带领下,记者在村庄内外参观,在乡亲们的赞扬中,感受松兴屯天翻地覆的变化……

“支部书记就是克服困难的”

街道干净。由248栋联排别墅和6栋多层公寓楼组成的松兴屯新村,南邻兴园公园,西靠葡萄种植产业园,路边竖立太阳能路灯和常青灌木,地下分布雨污分离管道,空中覆盖治安电子监控。还有配套设置的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超市、诊所……走在村里如同走入一处高标准的城市住宅小区。

整齐的新房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街区和党建文化街区环绕其间,文化宣传墙随处可见。

村庄西侧是生产区,一片片大棚横卧在黑土地中,小西红柿、蘑菇在里面恣意生长。

在村庄的老年活动中心,十多位老人在合唱《团结就是力量》《社会主义好》等歌曲,他们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51岁。75岁的孙洪山拉起二胡,激昂的曲调倾诉着村庄之蝶变、村民之喜乐……

“你们村老百姓的幸福获得感太大了,在别的地方少有这么整体、全面的。”徐林收复述着前几天一位来村里参观者的评价,脸上扬起微笑。

当年的松兴屯可不是这样儿,干瘪地卧在胶莱平原上,村内是“千篇一律”的低矮的瓦屋、平房;庄上人多数都吃地瓜面饼子,细面饼子想也不敢想;乡亲们一年到头靠天吃饭,冬天窝在村里,无处可去,也无事可干。

在这片土地上,徐林收没少出力气。他只上了五年半小学,放牛割草,下学后赶着马车走街串巷收破烂。后来,他骑着自行车做小商贩卖菜,没赚多少钱,还拉下一腚饥荒……

16岁时,徐林收背着包、鞋,沿着出村的土路,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到镇驻地,坐汽车到青岛做小买卖。徐林收在商海闯荡数十年,虽事业小成,可户口一直在村里,心里忘不了父老乡亲。每次回村,他都在村头下车,路上和村民打打招呼,看看路边的花草、地里的庄稼。

徐林收看着松兴屯多年来一直原地踏步走,颇为失落。尤其是村里的土路,洼洼坑坑;遇到涝年景,更是出不去村,进不来人。自2005年起,他便自掏腰包陆陆续续给村里修了11条路,安装了51架太阳能路灯,给村委会翻修了房子。

饶是如此,村里的发展还是慢如蜗牛。徐林收逐渐意识到:没有一个先富的去帮落后的,贫富差距会越拉越大;自己富了不算富,老少爷们都富了才算富。

2011年5月,是徐林收人生的拐点,村“两委”换届,他以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在外面开公司多好,又赚钱,自己还说了算。放着好日子不过,回去干什么?”家人的不理解没能阻挡徐林收的脚步。“我有自己的梦,就是让老少爷们都富起来。我走南闯北,南山村、华西村都去过,人家能干了,为什么我们干不了呢?”自幼不服输的徐林收回忆道。

在村里工作七年来,徐林收在每每被人问到有没有困难时,他总是用高密普通话干净利落地回答:“困难?有!支部书记就是克服困难的。从我回村那一天开始就有困难,一直困难在路上。我们就是克服困难的。当没有困难那一天,我就要退了。”

要克服困难,得先钻进困难中,了解它、解剖它。回村后,徐林收放下了手头的生意,把全部心思灌注在松兴屯。“生意停了,还能再启动。但村子错过了发展的大好机会,再追赶可就难了。”徐林收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值得的。回村后,他带着茶叶挨户拜访,盘腿坐在炕上聊天。“毕竟离村多年,有些陌生了,通过喝茶聊天,老少爷们的心里话倒出来了,我对村里的情况也就有数了。”徐林收有自己的办法。

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

当选村支书后,徐林收摸清村情,深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他和村里的党员、村民代表商议,为村“两委”班子定下“实干兴村”的基调。

当时,松兴屯村家家户户两亩地,种植小麦、玉米,温饱不愁,想要致富却很困难。2012年,徐林收和村干部形成一致共识:转型升级发展高效现代化农业。于是,全面盘活土地资源、规模化种植、提高收益成了松兴屯村的发展方向。

“不种粮食我们吃什么?”“种葡萄能不能挣钱?我们心里没底儿啊。”“流转费到底能不能给我们啊?”大伙儿对陌生的大棚种植心存抵触,甚至有人怀疑徐林收别有用心:“他在外面房也有、车也有,又有钱,跑回来干什么,是不是想要老家这几亩地?”

最初,同意流转土地的村民不到60%。“你别弄了,弄这个干啥,大伙儿都不同意。”父亲看着心疼,劝他放弃。

开了几次村民会通不过,徐林收干脆提着现金入户:“如果流转土地,就按照今年小麦价位先给你钱。如果下次的土地流转费给不了你,建起来的大棚就是你个人的了。”为了给大伙儿吃个“定心丸”,徐林收掏出200多万元,预付了一年的流转费,当即便有90%的村民流转了土地。

紧接着,徐林收自掏腰包,投资2200多万元,整村流转1200亩土地,种植900亩大棚葡萄。之后,蔬菜大棚、菌菇大棚又连续隆起,零风险承包给村民,肥料、种苗、技术指导等费用全部由徐林收承担,年终收益分别按照村集体和承包户二八、五五分成。

“种菜收益快。调好畦子、栽上苗,两个月以后就出菜,上市场卖。2016年开始种菜,以前雇老师指导,但投入成本高,挣不到钱。后来跟徐书记反映,组织一批年轻人跟专家学习种植。葡萄大棚就是用这种办法,请老师指导,村里6个年轻人跟着学技术。学出来就有成效了,今年一亩地收益一万多块钱。”之前在高密城里做小买卖的徐凤杰说。

身为村委会主任的徐凤杰,现在对研究种地是越来越上瘾了。“之前想着离开农村,进城扛麻袋也不回来。没想到转了一圈又回来了,真是有感情。农业能挣着钱,就是本事大的。咱不像企业那样,这人干得不好,就再找别人干;农业不一样,就拿葡萄剪枝来说,如果再找一个人来,两年三年学不出来,照着书本不中,还得结合每年不同的情况,必须要经验丰富。”

最近五年,松兴屯用“三步走”实现三跨越:成立丽珠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服务、统购、统销三位一体生产经营,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实现土地流转百分之百——大棚覆盖百分之百。

在村西的葡萄大棚里,记者见到十多位在修剪枝子的乡亲们。头一天晚上下了一层薄薄的雪,太阳出来雪化了,滴滴答答,从棚顶滴下。“一天90块钱,中午休息两个小时,不耽误回家给孩子做饭。周边好几个村的乡亲们都过来打工。我们要控制葡萄的高度,留八九个叉,明年长一到两穗葡萄。”抬头剪枝的于世红介绍道。

村民徐凤坤承包了一百亩葡萄,去年一亩葡萄收益一万多元,刨除不到五千的成本,一亩挣六千多,一百亩就是60万元左右。合作社和农户是二八分成,农民收益颇丰。

在合作社的运转中,不乏徐林收的金点子。“我们规定:工钱照样开,每年年底也有奖金,大棚挣的钱三年一清。万一明年有人不好好干,再折钱了呢,这样就督促着大家越干越好。他们为了卖葡萄,后晌都不困觉。”徐凤杰介绍道。

2017年7月,松兴屯被评上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这可是原国家农业部颁发的荣誉。葡萄,就是其中的那“一品”。“现在葡萄主要销往青岛。在青岛,有一些商家为了挣钱,开始打着我们村的旗号,卖‘山寨’的葡萄了。”徐凤杰说。

目前,松兴屯共种植900亩鲜食葡萄、600亩蔬菜、100多亩食用菌,年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3000元飙升到3万元以上。

用朴素的智慧化解困难

“农村的很多事儿,都是绕着弯儿。”徐林收用朴素的智慧,化解着诸多困难。2016年3月发生的一个事故,又把他惊出一身冷汗。

当时,村里推出新政,号召从村里走出去的年轻人回乡承包大棚,种植有机蔬菜。一对年轻夫妇承包了西南坡的一个大棚,种上西红柿和黄瓜,像伺候孩子一样细心照料,施肥、上水、人工授粉,期待收获后卖个好价钱。

3月末,正是风干物燥时,小两口忙碌了一上午,回家吃饭,却忘了墙角电壶还烧着水。正是这个不经意的疏忽,引起了一场大火。肆虐的东北风在不到20分钟内,将9个大棚在人们眼皮子底下化为灰烬。

“这小两口损失200万元左右,得亏没有人员伤亡。现在想想,腿肚子都打哆嗦。”徐凤杰说。

“我作为村里的当家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万幸没有人员伤亡,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大家不要有压力,权当交了学费。千万要以此为戒,警钟长鸣。我说过,亏了是我的,挣了是大家的,一切损失我来承担。大火烧不掉我们的信息和决心,希望大家打起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乡亲们至今还记得徐林收在事后村民大会上的讲话。

一诺千金的担当,点燃了乡亲们的种植热情,连老家平度市的王强富也慕名来承包大棚。“他们村好啊!我在这里待两年了,书记好,村里人也好。种大棚的各种配套,水电都有,销路也不愁。去年种了10个棚,今年包了23个棚。”王强富的妻子王冬香说。

来松兴屯之前,王强富夫妇已在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安家。“我们家山清水秀,后面是毛竹山,空气好得很。每年差不多八月份才能回,在那儿待一个多月。”过年都回不去的王冬香说,自己对山东也有了很深的感情。

在王强富夫妇承包的大棚里,有18位乡亲们在采摘小西红柿。“我们是按十块钱一个小时的工资给他们。我们现在不用在网上卖,产多少都有人要。过完年准备销售到湖州、嘉兴去,那里的小柿子没这个好吃。”王冬香说,“没熟透的我们坚决不卖,一定得保证甜度。”

刚建大棚时,为保障用水,徐林收请来水利专家勘探,在田间地头打了一百多眼井。从开始几十米到现在300多米,抽出来的水齁咸,浇了树和菜后都死了。

水利,始终是农业的命脉。早在1973年春,村里就决定在北涝场挖井,4个生产队,每队出5个体格健壮的妇女,徐林收的母亲刘世香便是其中一员。当年清明前开工,第二年清明完工,上口8.5米,深22米,从头到尾全是妇女在战斗,一眼大井全用人力凿出来。“那时候不知道啥是累。”今年83岁的刘世香说,这种精神也感染着徐林收。

如今,这口“巾帼井”依旧镇守在大棚与村居之间,像一颗绿色的眼睛,期盼着大地的丰收。老天向来久旱必涝,久涝必旱,徐林收一直在作准备。他在田间地头四角打造蓄水方塘,为旱涝时刻准备着。

当徐林收在大棚生产区溜达时,每每看到葡萄和蔬菜耷拉着头就心急,苦思冥想解决办法。大棚种植不同一般农田,用水量要高出好几倍。

2018年春节后不久,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徐林收想到从潍河引水,两个月没黑没夜地铺就20多里的地下管道。6月1日,水“哗哗”地来了,方塘灌满了水,徐林收的心也放宽了。

“把利益让给老百姓”

松兴屯村有三个“百分百”受到上级各部门肯定,除了土地百分百流转,大棚百分百覆盖,再就是新农村建设村民搬迁率百分百。

2014年,徐林收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筹资1.1亿元建设村民集中居住区,2015年11月整村搬迁到新村。

“老人们优先住二层的小别墅,子女住多层楼房。水、电、暖、气及有线电视、宽带等全部配套到户。我们村可不比城里差!”在地暖供暖的小别墅里,记者见到73岁的村民徐林义。老人说,自从住进新村后,心情越来越舒坦。

可在搬迁前,村里不同声音不绝于耳:“我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我就是不搬,除非村里给我打上机井。”“五保户没钱怎么住进新房?”“我想多分一套,没钱怎么办?”……

在全体村民会议上,大家议论得热火朝天,同意搬迁的理由大同小异,不愿搬迁的各有各的难处。

新村建设方案是经村“两委”会议和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反复研究制订的,本以为能顺利通过,但因10%的村民反对被搁置下来。

大事小情村民说了算,在松兴屯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村“两委”有严格的议事流程:确定议题、民主议事、落实评议、责任追究。在民主议事环节,与会村民代表必须达到80%以上,议题必须100%同意才能通过,形成决定必须向全体党员群众通报,票决结果必须当场统计公布,形成决定必须向全体村民通报。

对诸多困难,徐林收带领村“两委”成员反复研究,逐一破解,他请评估公司对全村房屋评估打价,以旧房的折价款抵顶新房款;有多购房屋需求、但无资金者,协调银行办理贷款;五保户跟大伙儿一块搬新房,待百年之后村里再收回……在随后召开的第二次全体村民会议上,新村建设方案全票通过。

对于搬迁,徐林收说:“搬迁是桩难事,但我们把利益让给老百姓,事情就变得简单了。我挨家挨户摸了底,有钱的太少了。不管贴也好,送也好,就是要让老少爷们少拿钱,搬得进去,你就赢了。”按照徐林收的说法,他“赢”了,代价是每套楼房自己搭上了近5万块钱。

早在任职伊始,徐林收便着手打造村级党组织,得激活一套班子,才能带动整个村庄。他探索形成了“群众—党员或群众代表—党小组—党支部”四级联系服务群众体系:把村里划分为五个小组,每组10户左右,每个小组安排一名党员或者群众代表包靠,对村民遇到的难题,能办理的事项马上办理,不能办理的向党小组组长传递,组长解决不了的报到党支部。

“俺现在村里开会,除了党员要参加,村民代表也积极响应。开完会都得拉清单,让大家再看一遍,要是约摸着中就签字,不同意就提建议。空口说空话不中,还是拉清单管用。”徐凤杰说。

在一进松兴屯便可看到的村委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第三组的组长夏纪兰。“我平时值班,负责记录村民意见。俺们村党员、村民代表都带头,村里有什么事儿,一呼百应。吵架、偷盗啥的都没有。”今年58岁的夏纪兰在学着用电脑“一指禅”打字,“得跟着俺村的发展,跟不上不行啊!”

“去年村里添了十个宝宝。无论男孩女孩,大家都很接受。现在生活好了,养老不成问题,现在男孩女孩都一样。”夏纪兰说。

“把村里事儿当自家的事”

站在新建成的“小西湖”边,徐林收晒得黝黑的脸上此时绽放笑容:“村里老少爷们又多了个玩耍的好地方了。”

徐林收说,“把村里事儿当自家的事,没有办不好的。”这一思想,感染着村支部的党员们。为了给“小西湖”配套吊桥,徐凤杰带领几位党员,到处筛选,最后找到一家企业,成本省了三十多万元。

徐林收说,这几年他和村“两委”每年都为村里干些实在事儿,“修了公园和路,建了幼儿园和小学,村里的土地种上了大棚,为村民修盖集中居住区。”

徐林收所说的这些实在事儿,桩桩件件都是改变松兴屯村的大事。2012年,徐林收筹资2100万元,在村里建设了占地面积32亩,集小学及幼儿园于一体的阚兴小学,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周围8个村庄的孩子可以就近上学。

“村里对老师,就像对村民一样好。我们教学有干劲,整个学校的成绩在高密农村小学里名列前茅。”阚兴小学校长张伟说。

此外,松兴屯村还投资1000多万元,利用原废弃湾塘和场院地,建成了占地33亩的文化公园,栽植了各种高档苗木和名贵古树,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场所。

松兴屯以前是一棵松树都看不到的,现在无论是村居,学校、公园,还是马路两边,都会看到它的影子,苍翠峭拔。“现在生活环境好了,冬天有了暖气;生态也好了,花花草草满村。过去都说农村一到冬天就老人(去世),俺们村不这样,连续三年70岁以上老人稳定在81这个数字上。”徐凤杰说。

2018年,徐林收和松兴屯村“两委”为村里干的实事儿更多:打造了“小西湖”,新建了28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建起10亩育苗基地,硬化了2200平方米路面;乡村振兴主题馆开工建设,苹果种植基地正在建设,村里的茂腔剧团也成立了……

2017年9月,记者曾到松兴屯采访,当时在微信上同徐林收加了好友。记者问徐林收,朋友圈怎么一直不更新?“我不会发,我也不发。只要把村宣传出去就行,我也跟着沾光。宣传我没有用,人家来一看老百姓生活有没有改变就知道啦!”

“这几年,有人说我回村太傻。我觉得,自己成功不算成功,让老少爷们都富起来才是最有成就感的事儿。”徐林收说,这是他的松兴屯情结。

在徐林收的带动下,松兴屯村接连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徐林收个人也被评为“中国好人”、“省劳动模范”、省级“担当作为好书记”。

“过完年,公园和小西湖就连起来了,绿地120亩。后面还有六个村要合并,再建设两栋七层楼,配备电梯。我还想再建一个初中,建一个养老托管中心。六个村迁来,就可以流转一万两千亩地,打造‘万人社区’‘万亩蔬菜基地’。”徐林收不仅想让松兴屯富起来,还想让周边乡亲们共同富裕。为了这个梦想,他初心不改,一直奔波在路上……

新闻推荐

潍坊市供销社综合改革全省领先

本报讯12月28日,潍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潍坊市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情况。市供销社在...

高密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高密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