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西汉时期就有生肖动物? 海昏简牍上“虎”出没

华西都市报 2022-03-09 02:31 大字

“虎噬驴”透雕铜牌饰。图据宁夏博物馆

虎年说虎

生肖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不久前,研究人员从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简牍中释读出了包括十种生肖动物在内的诸多动物名称,其中虎出现了4次。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乃山林之主、百兽之王,强大而威猛,人们将虎看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

频繁出现的“虎”带来新谜题

简牍包括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考古发现中的“无价之宝”。2015年11月,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一批简牍,经初步保护处理后剥离出5200余枚竹简。竹简的文保修复工作仍在持续进行,海昏简牍研究团队同步通过红外扫描照片进行文字释读工作。目前已梳理出《论语》及《礼记》类、《孝经》类等多部儒家文献,是出土典籍类文献的一次重大发现。竹简中还发现了刘贺任昌邑王、海昏侯时期的有关文献,为研究西汉王、侯等级制度以及上层社会的教育、文化、修养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研究团队成员、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赖祖龙说,发现生肖动物的这批竹简,因为内容中出现了与今天的《周易》相同的阴阳符号、六十四卦卦序,以及季节、方位、月份等信息,被命名为海昏《易》简。推测古人将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进行占卜问吉凶。更有意思的是,其中出现了十种生肖动物,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鸡、猪;猴没有出现,但出现了蜼(长尾猿),狗不见踪迹。

赖祖龙介绍说,十二生肖的来源至今成谜。迄今为止最早发现将生肖动物与十二地支联系起来的出土文献资料是湖北睡虎地秦简,其中有许多用占卜来推测偷盗者体貌特征的内容。专家认为,生肖系统在先秦时期可能就已存在,但十二种动物尚未定型。最早记载了与今天的十二生肖相同的传世文献则是东汉王充的《论衡》,距今已有1900多年。

海昏《易》简的发现让人们对十二生肖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生肖系统在西汉时期虽存在但未完全定型。

研究团队成员、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在《海昏竹书〈易占〉初释》一文中写道,过去人们大多以为三十六禽是十二生肖的扩大和补充,即十二月配十二支,每月再分孟仲季,由此构成三十六之数。现在看来,十二生肖反而是由三十六禽逐步发展、定型而成的。

“与十二地支相配的十二种动物,在易占过程中逐渐演变为类象社会的人和事的十二生肖。”赖祖龙说。他比较海昏《易》简与睡虎地秦简、放马滩秦简、孔家坡汉简后推测,鼠、牛、虎、兔、鸡、猪大约在秦汉之际就确定为十二生肖了,龙、蛇、马、羊应该是在西汉早期才确定的,最晚确定的可能是猴、狗这两种动物。

在上述四种文献中,海昏《易》简年代最晚,竹简上除了生肖动物外,还出现了“豹、鱼、豺、狼、蛟、雁”这些属于三十六禽的动物,以及“螬(金龟子的幼虫)、鹄、麇(獐子)、雀”等一些没有出现在十二生肖和三十六禽中的动物。这些记载再次印证了今天的十二生肖是从诸多动物中反复筛选、定型而成的。

考古的意义在于能填补或修正历史,但也往往会带来新的谜题。比如,虎为何在海昏《易》简中出现了较多频次,是否代表着其万兽之王的地位?

虎驴铜牌饰还原彪悍游牧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乃山林之主、百兽之王,强大而威猛,人们将虎看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体格彪悍、意志顽强,经常为抢夺生存资料而战。

有两枚珍藏在宁夏博物馆的“虎噬驴”透雕铜牌饰,生动还原了一幅草原动物捕猎的场景,也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勇猛彪悍的北方游牧文化。

1989年,现任宁夏博物馆馆长的李进增曾带队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杨郎乡抢救发掘了被洪水冲蚀的青铜文化墓地,出土了这两枚“虎噬驴”透雕铜牌饰。两枚器物产自春秋战国时期,出自同一墓葬,长13.7厘米、宽8.2厘米,构图相同,左右对称,整体造型为横放的“B”形,分别有孔、扣,应相配使用。

“两枚牌饰类似于今天的皮带扣,通常作为游牧民族的腰间配饰,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驴被猛虎咬住时竭力挣扎的形态,带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色。牌饰造型精美、构思巧妙,这说明当时人们对形象美的追求很极致、也很强烈。”李进增说。

透雕铜牌饰是宁夏地区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器类,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有动物纹样的青铜牌饰。牌饰上的动物多是以独体动物或动物间的搏斗为题材,是北方草原地区现实生态和生活的反映。

李进增说,“虎噬驴”恰恰就是草原上弱肉强食的一个画面定格,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宁夏这一带水草丰茂,动植物丰富多样。食草动物多了,食肉动物才能生存。老虎作为食物链的顶端,当时人们应该也能经常见到。

当然,并非谁都能用得起虎纹样的陪葬品。在杨郎乡同期考古发掘的49座墓葬中,李进增发现,随葬的牛羊马的头骨和蹄骨的数量多寡一般能很好反映墓主人的地位、财力。“相比之下,青铜器较难获取,因此牌饰主人应该是部落里比较富有、身份比较高的人,所以他对皮带扣的打造极其用心,做得也很精美。”他说。

据李进增介绍,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列国纷争,随着铁器的产生与推广,青铜文化趋于衰落,而在北方,青铜文化却走向繁荣。这两枚“虎噬驴”透雕铜牌饰反映了当时我国西北游牧民族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见证了青铜文化在这里的繁荣发展。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疫情防控、限时免费停车、防溺水、扶贫济困、抢险救灾…… 146万志愿者,就是潍坊“活雷锋”

雷锋日临近,昌邑义工的志愿者们发起为老人理发的活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蔚晓贤3月5日是雷锋日,每年这...

昌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昌邑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