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民俗文化绚丽多彩

潍坊日报 2021-11-19 08:46 大字

△核雕。△高密剪纸。△高密扑灰年画。△昌邑民俗活动“烧大牛”。

民俗文化之起源

潍坊,古属齐鲁之邦,这里民风民俗淳朴敦厚,勤劳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潍坊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繁衍生息、生存发展、追求幸福、祈求平安,按照自己的心愿,创造并传承了潍坊地区的乡风民俗。跟随风俗民情的历史延沿,伴生了潍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及其民间艺术。

潍坊地理区位极其优越。南面有钟灵毓秀的泰沂山脉,北面有碧波万顷的渤海莱州湾。诸多条河流,从泰沂山脉滚滚而下,冲积形成了广袤的昌潍大平原。远在新石器时代,“东夷人”就在这里创造了古老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据考古发现,境内有不同时期的古文化遗存,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建筑和石刻等1800余处。考古证明:早在5000年以前,这里就有氏族部落居住。潍坊地区的文化从史前时期开始即处于核心地位,尤其夏商时期,东夷文化发展极盛,成为东夷文化的核心。依据潍坊地区考古发现的商周青铜器铭文可证,当时潍河两岸是寒、莱、诸等十几个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这在山东甚至全国均为少见。由此可见,商周时期直至西周早期,潍坊地区是山东东夷文化的核心地区。而东夷文化中的典型陶器是商周青铜礼器的主要来源,礼器又是礼制的主要依凭,所以说潍坊当地文化为中华礼制文明作出了贡献。这可以说是潍坊民俗文化最早的追溯。潍坊境内久远的建置、邦国的更替,使这里的文明传承有序,连绵不断。

同时,潍坊是齐鲁文化的融汇区,潍坊北境曾是齐国领地,齐文化强调社会秩序,开放包容,崇法重利;鲁文化强调个人修养,经世致用,重德隆礼。鱼盐之利为基础的齐文化,带有浓厚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功利性色彩。

潍坊古属齐鲁之邦,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两种文化在潍坊地区融汇,最终形成了潍坊人特有的开放包容、重德崇法、自强奋进,并发展至今。绚烂多彩的潍坊民俗文化正是在这一思想影响下,不断发展壮大。这也是潍坊人民、潍坊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由此可见,深厚的东夷文化、齐鲁文化孕育了潍坊地区淳朴敦厚的民风民俗,随着千百年来的不断创新和传承,铸就了潍坊地区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

巧夺天工的民间手工艺

潍坊民间手工艺有木版年画、剪纸、风筝、核雕、红木嵌银、仿古铜、泥塑、面塑、布艺玩具、绒绣、草柳编、烙画等50多个门类,这些民间手艺,无不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年画

潍县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县木版年画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按照农民的风俗信仰、生活期盼、审美观念,创作出绚丽多彩、尽善尽美的,适于供奉和装饰的年画作品,既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小说戏文,又有辟邪纳福、祥禽瑞兽、风景花卉,还有时事幽默、民俗民情、游戏娱乐等,可谓洋洋大观、应有尽有,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正是:“巧画士农工商,描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轶事”。

扑灰年画。扑灰年画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以色代墨,着色浓重,色彩艳丽,形象追求动感,结条豪放流畅,人物面部造型多胖耳大腮,但在丰满圆润中不失隽秀感。扑灰年画推拙粗犷、古朴典雅,兼工重写是它的精髓。这也是扑灰年画所独有的艺术效果。扑灰年画的制作工艺复杂。艺人打好腹稿以后,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这样,一张画稿可以扑成数张。“扑灰”之名便由此而来。

潍坊的年画,除了潍县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和高密独一无二的扑灰年画之外,还有昌邑、临朐、诸城等地的手绘年画,也各具特色,充分反映了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风筝

潍坊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风筝制作历史悠久。风筝放飞是潍坊民间传统节日文化习俗。2006年,潍坊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际风筝联合会”的会议总部也设在潍坊。

潍坊风筝,与全国其他各地风筝最大的不同之处,带有极其明显的地方色彩。在扎制上,博采众家之长,但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完全成为木版年画的姊妹艺术。正是独特的地方民俗气息和独特的艺术神韵,使潍坊风筝蜚声古今中外。

核雕

潍坊核雕,最早源于民俗,是地地道道的民俗文化艺术品。潍坊的核雕是用桃核雕刻的,而桃木在我国民间文化和民俗信仰上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桃木亦名“降龙木”“鬼怖木”,是用途最为广泛的伐邪治鬼材料。传说夸父追日,临死前将神木抛出化成了一片桃林。我国最早的春联都是用桃木板做的,又称桃符。潍坊最早的木版年画版,也是桃木做成,几千年来,桃木就有镇灾避邪之说,被称为神木。桃木既为“仙木”,桃为“仙果”,而桃核自然也是“仙核”了。所以,潍坊的民间就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之用。

潍坊核雕,有近300年的历史。清朝末年,山东潍坊诸城县著名核雕艺人张大眼在北京宫廷雕刻朝珠、捻珠、手串、佛珠等。慈禧太后时,其人便名噪一时,年老回家授徒于山东潍县都家村都渭南。后都渭南把绝技传给儿子都兰桂。核雕在潍坊得以逐渐传承。

红木嵌银

潍坊红木嵌银漆器是山东潍坊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潍坊的红木嵌银工艺,是伴随着潍坊的仿古铜工艺产生和发展的。清康熙年间,潍县的铜业已相当发达。工匠们为美化产品,扩大销路,便比照古代青铜器的金银错工艺(金银错,战国时代用金银嵌上装饰花纹的青铜器),在一些铜器上镶嵌金银丝花纹。这就是最初的潍坊嵌银制品。

仿古铜

潍坊仿古铜技艺发端于清咸丰(1851—1861)年间。县志记载首创者是近郊胥家庄农民胥伦,曾得观摹当时潍县著名金石学家、文物鉴赏收藏家陈介祺(1813—1884)所藏金石文物,并共同研讨,采用拨蜡翻砂法仿铸三代铜器,技艺大进,至晚年技艺更为精妙,曾赴京献艺,名震京师,其子胥伯元继承其艺。其后,潍县从事此业者逐渐增多,盛时多达10余家。潍坊仿古铜之名也传播益广。随着时代的发展,潍坊仿古铜技艺不断革新,仿制品种也不断增加,质量也显著提高。先后成功地仿制了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也称“马超龙雀”)“长信宫灯”和稀世珍宝——西周时期的“毛公鼎”,鼎内壁497字铭文,字迹个个清晰,忠实地再现了原物的神采风貌。

剪纸

在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百花园里,潍坊剪纸独树一帜,其中以高密剪纸最具代表性。

关于高密剪纸,有个美丽的爱情传说。汉武帝爱妃李夫人不幸早逝,汉武帝非常悲伤,日夜思念。有人报告说齐地高密有个叫少翁的人,好讲神仙方术,自称能将李夫人的灵魂招来。汉武帝听后大悦,命令少翁立即前来招魂。少翁用纸剪了李夫人的影像,到夜晚在一顶方帐中点起灯烛,映出像真人一样的李夫人,汉武帝在另一帐中远远看见,更加悲伤,泣然作诗曰:“是也非也,立而望之,翩何姗姗起来迟?”据说这就是高密剪纸的起源。但从一些考古遗存来看,剪纸至迟在北朝时候就已经出现,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

潍坊是东夷文化的核心,海岱文化的腹地。由于潍坊特有的地域、文化氛围,所以,潍坊一带,自古是民间文学的海洋。这里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谜语、笑话、寓言等,俯拾皆是。这里的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村子都有美丽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丰富多彩,它是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潍坊人民创造的文化成果,她哺育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催生和造就了传承有序、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让潍坊地区成为域内文学重镇。

民间故事是与民间传说、神话并列的民间文学体裁。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犹指没有作者姓名、时间、地点的民间传统故事,“其多属虚构,人物大多无名”。

我们在编纂《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山东潍坊故事卷》的过程中,把潍坊的民间故事,分为生活故事和幻想故事两个大类和十四个小类。在“生活故事”中,分为年画与风筝、智慧人物、巧女、傻女婿、老行当、婚姻家庭、为人处世、生产生活、长工与地主、笑话与寓言十个小类;在幻想故事中,又分为鬼怪、宝物与魔法、动植物、神仙故事。

潍坊作为历史古州名郡,人才荟萃,英杰辈出。文化名人灿若星辰,生于潍坊市域或曾活动于此的高层次文化名人就有100多人。他们对潍坊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正是这些先贤,在潍坊的历史上留下了众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传说。

在潍坊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主要有:舜帝的传说、柳毅传书、公冶长的传说、没尾巴老李的传说、嫦娥奔月、姜太公的传说、郑板桥在潍县的传说、苏东坡、李清照、老龙湾的传说等等。

内涵丰富的民俗活动

潍坊的民俗事象普遍而且众多,影响比较大的有:诸城祭舜大典、沂山祭祀、羊口祭海、昌邑烧大牛、昌邑小章竹马、高密撅登官、寿光月宫图等。

烧大牛

“烧大牛”又称“孙膑崇拜”,2016年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考证,昌邑市龙池镇瓦城曾是战国著名军事家孙膑的食邑。农历正月十四,相传是孙膑生日,瓦城及附近村庄保存着焚烧“大牛”祭祀孙膑的传统习俗。每年一进腊月,孙膑庙“庙委会”人员就开始张罗活动。先是耗费相当的人力物力,用近1个月的时间扎1头高约7米、长约13米的“独角大牛”,谓之“扎大牛”;然后在正月十四这天上午,抬着大牛在村落街道上巡游一番,谓之“游大牛”;中午时分,抬至孙膑庙(俗称“孙老爷庙”)西侧空地上,人们拥来挤去争相“摸大牛”,然后付之一炬,谓之“烧大牛”或“发大牛”。

小章竹马

小章竹马是一种集列阵、念唱、戏剧、舞蹈和武术于一体的奇特民间歌舞形式,是乡村民俗艺术活动的典型个案。2009年小章竹马被载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章竹马起源于山东省昌邑市西小章村的马氏家族。元末被封作元帅的五世祖马亮,带兵作战获得军功,朝廷封马氏家族为“军户”,获得一些封地,马氏家族从此以后人丁兴旺;为了纪念马亮,马氏家族移植了汉中地区的竹马舞,并将马亮日常操练士兵、行军打仗的阵法与马氏家传武术相融合,形成现在的小章竹马。其后,小章竹马逐渐演变成为该家族集体狂欢的祈福仪式,每年春节进行表演。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伟根据王治喜演讲内容整理)

新闻推荐

夫妻俩种葡萄,亩产值10万元 看看这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种植经

张英和他种植的阳光玫瑰葡萄。初冬时节,昌邑市石埠青青草家庭农场种植的33亩阳光玫瑰葡萄早已被客商在地头抢购...

昌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邑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