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 向往美好

潍坊晚报 2021-03-07 10:26 大字

走上禹王台,到处可以见到“狐仙”洞口,由此演绎出了许多“狐仙”的传说。其中“红灯笼引路”和“老三哥”治病救人的故事广为流传。在乡民的口中,禹王台成为神仙的家乡。地方民俗工作者把这认定为特有的“狐仙”文化现象。文化是生活的折射,是道德意识的趋同与共鸣。

狐仙变作红灯笼引导乡民上台祈求

旧时的禹王台之乡,生活生产条件极为艰苦。“内涝”成灾,遍地黑土泥泞,大雨过后,黑裂的土壤泛出霜白的碱花。说这里苦,还有更苦的地方。延续着历史的岁月,直至改革开放之前,秋去冬来,禹王台周围村庄里就会涌进一支逃荒要饭的队伍,是从西边广饶县那里过来的。春夏秋在家农忙,收入微薄,冬天一来,只得外出讨饭填饱肚皮,据传,那地方谁家的黄花大闺女羞于上门讨饭是要嫁不出去的。禹王台的乡民们善良,再苦也挤出一点儿给他们。草草填饱肚子,剩下的残汤剩饭晾干后用独轮车推回家准备度春荒。

不知道哪个年月上,讨饭的小伙度过了寒冬腊月,要回家了,他惦念家里年老不能出门的老娘,还有等他下种的几亩薄地,春天种什么还没打定主意。禹王台上的神仙“老三哥”最灵,去问一下神仙自己哪天才能走出苦日子。三更半夜,他在海滩上迷路了。就在这个当口,前面出现了红灯笼,走走停停,小伙儿跟随着到了有灯火的人家,红灯笼却变成了一个大叔。大叔跟他说:“这年头儿求什么神仙呢?低头往前混日子吧。”回到家,早年讨饭到过禹王台的老娘知道,儿子遇到神仙“于会哥”了,这是让在地里种成熟后低下头的谷子。小伙照办了,秋天,地里的谷子果然大丰收。往后的传说,大致都是差不多这样的内容。

在禹王台的传说中,持红灯笼的“于会哥”是位千年得道的“狐仙”,神仙“老三哥”的部下,呼吸吞吐着腹中的仙丹变成的红灯笼,往往夜间引导迷路的穷人去台上祈求“老三哥”脱厄解难。苦难的环境中,人们祈求着走出生活迷惘的这样一盏红灯笼。

后来,禹王台上出现了道观,道人们为这盏“红灯笼”建起了“东廊仙窟”。

行医施药济世救人“老三哥”实为狐仙

前面曾经说到:在禹王台的众多神仙中,最有代表性的“狐仙”是位慈眉善目的长者。因为是“狐仙”,人们称他为“胡爷”。走上禹王台,首先看见的是王兰桂为他修的“胡爷洞府”。传说长者“狐仙”出现在世人面前时,言语宽和,心地善良,人们呼为“老三哥”。他行医施药,济世救人,而且未卜先知,往往一语成谶。

值得注意的是,“老三哥”的仙迹传说有着“与时俱进”的内容:

比如,禹王台南边傅王村里的傅廷兰考中了秀才,家里穷,到潍县城跟富家子弟谈诗论文,经常受到奚落,郁气成疾,患上痰咳症,经常吐血,气若游丝。忽有一天,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登门送来两个大萝卜,并留下“萝卜带着皮,早晚要洗泥”的谚语。傅廷兰吃下萝卜后病好了,自此发奋读书,考上了进士,当了南方吴江县的知县。这个穿绿色裤褂的乡下萝卜,果然洗去了满身庄户味的泥巴,穿起了皇家的红袍。老人就是禹王台上的“老三哥”,至今这一带还流传着“老三哥”帮助傅廷兰进京赶考的故事。

比如,胶济铁路刚开通的年月,昌邑北乡的一位少东家把织绸厂开到了青岛,受到外国人倾轧,眼见得就要倾家荡产。少东家急得患了“红眼症”,到台上祈祷“老三哥”保佑,可怎么也无反应。夜晚睡在禹王台下作梦,“老三哥”来了,捋下台旁边的苇叶揉到他的眼睛上:“等着吧,等到灯头儿朝下的时候。”少东家醒后,眼睛好了。等厂里安了电灯,买卖重新兴隆,他用马车拉着银元回到了昌邑北乡。

比如,日本人占据这里的时候,在禹王台设了据点,强迫乡民每天上台送柴送米,稍不周到,就放出狼狗咬人。乡民们气愤难忍,在村头上咬牙切齿时,来了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说:“快回家吧,太阳就要落下去了。”说完不见了,地下留下一个大炮仗。第二天,鬼子的饭锅炸到了天上,第三天还是这样。鬼子害怕,撤走了据点,台上的“太阳旗”真的落了下去。乡民们这才醒悟,老人正是庙里“老三哥”的模样。

这虽然只是传说,但充满了人们抑恶扬善的希望。

十多年寻找神仙迹傅道士最终一场空

禹王台下的村庄里还真发生过一个与神仙有关的事。

傅廷兰,字馨谷,清嘉庆年间潍县傅家庄(今寒亭区高里街道傅王村)人,自幼攻读《四书》《五经》,嘉庆十年(1805)进京会试,成为有清一代潍县唯一一名出自乡村的进士。傅家庄就在禹王台下,台上渐渐出现了道观,并有道人主持。受这种氛围的浸洇,傅家这种“诗书传家远”的儒学家境中,弟弟傅廷蕙却一心修道成仙。他趁家人不备,逃往黄海之滨的道教圣地崂山,傅家人入山寻回,可傅廷蕙几次又逃跑而去。

在崂山当了道士的傅廷蕙决心要找到神仙。他栉风沐雨,漫游全国,渡黄河,浮岷江,远游终南山、武当等名山,没有找到神仙踪迹。又转向长江以南的采石矶神仙圣地,采药登上了黄山和衡山,还是没有神仙。傅道士不死心,竹杖芒鞋渡过长江,来到了古都汴梁,继续往北,到达了燕山一带。要不是道路受阻,他还要去洛阳龙门石窟寻找。没有办法,他掉头东还,又在峄山和蒙山之间寻找。十几年下来,傅道士老了,两鬓白发,形容枯槁,才知道神仙是不可寻找的,灰心丧气地回到崂山上清宫当了一名道人,准备了却残生。

恰在这时,傅道士碰到了上山修道的赵姓同乡,趁别人不备,悄悄拉他到旁边规劝:“小老弟,赶快回家吧,修道成仙是世上没影儿的事情。”赵姓同乡幡然醒悟,回了家乡,将傅道士在上清宫的信息告知其家人。一经听说,傅廷兰奔波半月多赶往崂山寻找,见面时,几乎认不出自己的亲弟弟。说起寻找神仙的事儿,傅道士一脸失望。

傅道士回家了,焚毁了道装,再不提神仙的事。后来,傅廷兰写下了《游崂山记》一卷。

这一段耗尽他青春的“游戏”让傅道士和自己考中进士的大哥一样,成了地方历史文化中的“名人”。再后来的《潍县志稿·人物·释道》里,以“傅道士”为条目记下了他的传记。

新闻推荐

龙池化工园节日生产抢开局

本报讯(潍报全媒体记者窦浩智通讯员许丽娟)春节期间,昌邑市龙池镇党委、政府鼓励企业稳产增产,提倡企业员工...

昌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昌邑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