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求学i渴望挣脱牢笼

潍坊晚报 2020-12-13 09:39 大字

王滨是昌邑人,少年时,家境就已没落。王滨目睹的是军阀混战、列强入侵,使他内心深处充满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父亲想让王滨出人头地,重振家业,下血本供他到专科学校学习英文,而王滨却一心想离家,奔赴更广阔的天地。

家境没落迁居烟台上初小被父亲包办婚姻

王滨,原名王绍杰,1912年1月出生于昌邑市卜庄镇夏店村一个富商家庭。王滨少年时,家境就已没落,靠其父亲王孚堂在小布店当会计糊口。王滨是独子,父亲把重振家业的希望寄托于王滨。1923年,11岁的王滨进入夏店小学读书。他天资聪敏、颖悟非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26年,他上初小四年级时,父亲严命他与一位比他大7岁的姑娘在形式上完了婚。他对此极为不满,这件事成为他尽早离家的重要原因。

1927年,父亲在烟台英商洋行谋得保险经纪人的职位,月薪较高。不久,父亲带领全家离开家乡,迁居烟台。当时,海关、邮局、电报局、船行、银行等关系经济命脉的行业都操纵在洋人手里。名为平等交易,实则榨取中国人的膏血。人们的眼光都向着这个“洋”字,因为“洋”等于财和势。谁家的子弟学会洋文、在洋行里当“西崽”,都会招来羡慕的眼光。王滨的父亲正是为儿子谋划了一条这样的人生之路,于是王滨进了烟台正华英语专科学校。

入校后的一天,王滨遇到了同乡于敏。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加上是同乡,两人的感情更近了。

他俩在一起经常探讨人生。王滨问:“你说人生是梦还是梦是人生?”

于敏答:“人生不是梦,梦也不是人生。”

“那么人生是什么?”

“人生就是人生。”

这一问一答看似等闲,却是性格的表露。两人在校时形影不离,一起山前山后奔跑,一起背英文单词。王滨外向,于敏内向;王滨洒脱,于敏木讷;王滨敢作敢为,于敏小心谨慎。不过,所有不同中却有一本质的共同点,家境的逐渐衰落使他们正视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的动荡又使他们模糊地考虑:他们该向何处去?

学校有一次排演话剧,王滨饰一个阔少爷,头戴红珠青缎圆帽,身穿长袍马褂,一表人才。表演虽然不算高明,引起的哄笑却是山鸣谷应。王滨还写得一手好字,还习练书画,常常捕来彩蝶做成标本,处处显露出艺术天赋。

王滨与于敏经常一起阅读左翼社团“创造社”的刊物,并给烟台地下党创办的《胶东日报》《野火》副刊投稿。1928年5月“济南惨案”后,王滨与同学们一起冲出校园、振臂高呼,汇入抗日游行的洪流。

转入商业专科学校爱好文学一心改变现状

望子成龙的父亲眼看着儿子的“叛逆”,心里时常惴惴不安。1929年,他将王滨转入胶东半岛的最高学府——烟台私立益文商业专科学校学习。学校原名“实益学馆”,由美国传教士创办,学制六年。凡是仰慕镀金饭碗的家长,都眼巴巴想送子弟来入门。益文的学费比正华更高,因为教科书和作业本都从美国输入。但是,父亲下血本也要培养王滨,让他出人头地,重振家业。他知道,山东沿海的洋行、天津和上海的洋行,有不少是该校的毕业生。

王滨有一颗不安定的心,社会大课堂教给王滨的远比学校课堂多得多。于敏生日那天,王滨赠送的生日礼物有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周佛海的《三民主义之理论的体系》。此时,山东军阀已归顺国民党,五色旗换成了青天白日旗,但这些还是没有改变老百姓的生活困境。外国军舰仍然停在海湾里,黑洞洞的炮口瞄着城市……

学校虽以商业科目为主,但课本却编得十分精到,其中收入了古代和近代有代表性的作品章节,并附有作家简介。这些佳作无疑启发了一个少年爱好文学的心。

“人生是梦,还是梦是人生?”当王滨确知人生非梦时,他仍然不能回答“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从家门到校门,是他的生活圈子。市内有几家书店,出售的多半是武侠刀客、公案传奇、鸳鸯蝴蝶派佳人才子之类的著作。每天上课前,都有一次全校的大礼拜。学校地处西山山腰,四围有绿树环绕,鸟语蜂吟不断。站在操场上,可以眺望茫茫大海,但自然景物的美丽掩盖不了精神生活的贫乏。因为父亲包办婚姻的缘由,王滨常常与朋友谈的是“家庭革命”。这固然幼稚可笑,但也说明一个少年渴望改变现状的心。

父亲用心良苦儿子离心愈炽

1929年开始,世界经济出现大萧条,经济危机最先由美国爆发。数以万吨计的牛奶倾入河流,染白了河水;山丘一般的小麦付之一炬,浓烟遮蔽了天空。中国未能幸免,渤海湾的这个小城也不能例外。中国的民族工商业不必说,楼顶高耸、金字招牌闪光的洋行、银行、船行也都经历了浩劫。父亲一向舒展的眉头又拧紧了,减少了的收入必须应付物价的上扬。迫于无奈,父亲将王滨安排到英商泰和洋行保险部和进口布匹部当练习生。刚踏入社会的王滨饱尝了生活的不易和艰辛。

“离家出走”是王滨和于敏时常咀嚼的话题。按照两个不同的性格,一个是立意已定,则义无反顾;一个则是瞻前顾后,很怕陷入困境。这时,两人的经济条件也已经大有区别。于敏的父亲已彻底破产,他能否继续上学尚不可知。王滨由于包办婚姻造成的苦恼,加上烟台的闭塞和目睹洋人的跋扈、北洋军阀的连年混战,逼使他极欲走出这块小天地,到更开阔的视野中去认识人生和社会。

当时,烟台还比较闭塞,但王滨从在北平读书回家休假的知识青年那里得知,北平学生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活动如火如荼,这强烈地吸引着他,渴望能到北平读书。

北平有很多大学,又是文化中心。要想游泳,就得扑向大海,不能困守在烟台这个死水湾。北平也有王家的亲属,可以多少有所仰仗。母亲的眼泪、妹妹们的叹息都不能阻止王滨的出走。父亲眼看笼不住宠爱的儿子,便以“不再闹离婚”为条件,满足了他。于是,王滨的“家庭革命”以到北平求学为胜利。

到北平最便捷的路是搭海轮到天津,然后经津浦铁路北上。临行,于敏来为王滨送行。泪眼婆娑中,王滨握住于敏的手,仍然敦促他尽快到北平,于敏苦笑着点点头。

随着轮机声、海鸟声、波涛声,王滨踏上了去北平的人生之旅……

新闻推荐

新中国电影事业奠基人王滨

1951年3月,影片《白毛女》公映后,不仅在全国引起轰动,还荣获了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茅盾曾称:...

昌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昌邑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