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因“史”而浓 乡村因“特”而美

大众日报 2020-11-03 09:45 大字

图为荣成市宁津街道东墩村海草房。近年来,荣成市加大海草房保护与旅游相结合的力度,海草房留住“乡愁”的同时也成为当地旅游业的新增长点。(□杨志礼 陶相银 报道)□ 本报记者 杨学莹

抗美援朝烈士的奖章、“大包干”时期的分配办法、农民贷款创业的借据……在昌邑市龙池镇瓦东村村史馆里,一件件实物,记录着村庄的历史。

“我没事就过来看看,感到非常亲切,每次都有新发现。”10月24日,瓦东村村民邓文英说。村党支部书记赵中伟说,这些宝贝能看还能用:2018年,村里一家兄弟4人想给奶奶树碑,老人的生卒年月记不确切了,就是从老档案中查到的。

1992年,瓦东村建了新办公房,搬家时发现了6麻袋老档案,是1946年以来村里的文书、会计单据。有人要当废纸卖,被赵中伟拦下了。2017年昌邑市号召有条件的村建设村史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有“昌邑小延安”之称、红色资源集中的龙池镇在全镇27个村全面启动村史馆建设;2018年龙池镇又启动镇志、各村村志编纂工作,这些老档案成了“无价之宝”。

56岁的村民赵忠亮,这3年变身“记者”,手拿纸笔、走街串巷,寻访瓦东村和龙池镇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风土民情。龙池镇党委副书记李东告诉记者,镇政府组织了50多名像赵忠亮这样有文化的老同志,请中国方志出版社专家驻镇指导,挖掘历史文化、红色记忆。目前,瓦东、齐西、马渠等16个村已建成村史馆;20个村完成了村志初稿,其中《瓦东村志》去年已出版,《龙池镇志》去年也已经出版。

“捣鼓这个干啥?又不挣钱。”听说建馆修志,起初有村民反对。瓦东村两委把征集优秀人物的大红榜一贴,村民坐不住了,纷纷报名。随着寻访的进行,村民捐资料、讲线索的越来越多。赵忠亮搬着小马扎请妇女们回忆民谣,一个人记错了,另一个人跑到赵忠亮家纠正过来;时年98岁的徐其英老人(现已过世),专程从昌邑回村给赵忠亮讲了一天。

集体记忆渐渐复苏,村民重新认识了村庄,自豪感、凝聚力被激发了出来。赵中伟说,村史馆开放后,有的老人拄着拐杖来看,看得直掉泪。来走亲戚的外村人也喜欢来看。敬重英雄、崇尚文化、尊重人才在村内蔚然成风。2017年度,瓦东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乡村特色、乡情乡愁,老建筑、老街区是重要载体。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有一所1952年建立的胶东名校——文登天福山中学。2014年该校与外校合并,师生迁走,老校舍闲置了。“当时有开发商相中了这块地,要搞房地产。我们断然拒绝了。”大水泊镇党委书记滕新强告诉记者,2016年,镇政府在老校原址引进了威海紫光实验学校,保留了老建筑群,延续了乡村文脉。

在文登,保护和凸显乡村特色已经成为各乡镇的自觉。大水泊镇区的老粮仓,闲了十几年也没拆除,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略加改造,成了供外来专家居住、办公的“小镇中心”;大水泊镇瓦屋村的老仓库,“微改造”成了毕克官美术馆;张家产镇顾家村的地瓜窖,整修成了乡村图书酒吧……

“曾经,乡村建设喜欢模仿城市。现在大家都明白了,特色才是优势。地方特色、乡土风貌、淳朴乡情,才是吸引城里人才、游客来乡村的东西。”界石镇镇长于龙胜说。

专家点评: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副主任王颖:保留乡村特色,留住美丽乡愁,对于凝聚农民的情感认同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山东省大力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传统村落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村落空间、历史和风貌完整性的有机统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重,生产生活环境保护与生产生活方式保护并重,形成了传统乡土建筑保护、乡村旅游、民俗文化和生产生活相融合的乡土文化资源保护模式,做法和成效值得肯定。

乡土特色的延续既要输血更要激发乡土文化的造血功能。除了地方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制度保障、社会力量与民间资本有序合理地参与外,更需要充分发挥当地村民的能动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在深度挖掘和传承文化根脉的同时,进行产业化升级,创造性转化,培育出让村民能够致富、让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以人心“活”、产业“活”,促进文化“活”,激发乡土文化的内生动力,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具有新的内涵、产生新的凝聚力。

新闻推荐

昌邑市人民医院开展中药膏方便民服务

医院医生为患者提供代制膏方服务。马忠伟摄为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文件精神,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

昌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昌邑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