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走来一群“文化人”

潍坊日报 2020-10-23 09:00 大字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年活跃在城市街头巷尾、乡村田间地头。

为一个节目编排、一台晚会创意、一次活动筹划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身心憔悴。

当精彩演出掌声四起的时候,如释重负,手舞足蹈,泪光闪闪,觉得之前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化站长。

□潍报全媒体记者潘来奎

二十载苦乐年华守护绸乡文化

199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张永卿,踏上昌邑市柳疃镇这方历史悠久、处处散发丝绸魅力的热土。

作为文化站长,张永卿常说自己是“丑小鸭”,既不会唱也不会跳。自己不会就请外援,她千方百计邀请文化馆老师对戏曲票友进行培训,对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工作指导。举办节会活动时,她专门邀请潍坊市级专业老师担任评委,以此为契机强化文化骨干的培训和队伍建设,为文艺骨干提供学习机会。

为创造浓厚读书氛围,引导群众参与读书活动,张永卿绞尽脑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读书活动,让书香浸润人们的心田。她积极打造免费办证、免证阅览、免费饮水、免费寄存、免费WIFI、免费观影为主要内容的“六免费”服务品牌,为群众提供舒适的读书环境。近年来,还开展了以传统文化诵读为主要内容的少儿读书会,诵读国学经典,让孩子从小热爱读书,通过阅读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涵养。

柳疃丝绸文化底蕴深厚,从2013年起,张永卿组织本镇退休教师和乡土文化写作者会同昌邑市政协委员一起挖掘绸乡历史文化,多方查阅,实地考证,历时两年编撰了《乡村文史大观(柳疃卷)》《昌邑(柳疃)丝绸史》等书籍资料。2019年夏,为摸清全镇现存古民居、古建筑情况,她带领编写老师冒着酷暑,深入各村实地采访,拍照留存,核实了全镇民居的发展脉络、现存古建筑、古民居等情况。2019年9月份,首届丝绸文化节开幕之际,出版了《柳疃民居》一书,为研究柳疃民居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做一个乘风破浪的文化人

2017年8月,青州市王府街道创新整合文化、旅游两项工作,在该市镇街第一个成立文旅办。自那时起,王府街道文化站站长陈星孜便用她自己的执着热爱、踏实奋进,参与见证着王府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谱写着自己的青春之歌。

为了迅速摸清底子,陈星孜与两名同事一起走遍了辖区102个村。其中,位于西南山区的84个村分布在4道山溜,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且山区群众说的方言也让来自潍坊且只会说普通话的她切实感受到了文化差异。掌握了基本情况后,在办事处和单位负责人的大力支持下,陈星孜立即着手为各村配备物资、提升设施。2017年,为46个村的农家书屋统一采购了34500册图书、92个书架;为102个村(社区)全部更换了功能室标牌,统一悬挂各功能室管理制度、开放时间公示牌等。那时候,村里的群众对她还不太熟悉,但大家都知道,文化站来了个说普通话的“潍坊闺女”。

为进一步塑强美丽王府文化品牌,陈星孜大力推进“乡村记忆”工程,两年内先后建成王家崖、田庄、埠前、东刘井等4处乡村记忆博物馆;深入挖掘、保护、传承“五名”文化资源,建立辖区历史文化街区、隆盛糕点等特色名吃,井塘古村等传统村落,以及古建筑、古树名木等资源库,全面摸清“文化家底”;参与街道镇村志编纂工作,挖掘整理房可壮、杨锦等30位历史文化名人故事,保护传承“龙虎斗”锣鼓表演、井塘婚嫁习俗、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展示平台,常态展演活动,让传统民俗焕发时代活力。

用青春描绘文化振兴美好蓝图

在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一位“90后”小伙成为了为群众办实事的文化热心人,他不但喜文艺、擅唱歌、会国画,而且还会主持、演小品,成为了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暖心人,为嵩山的文化振兴贡献着青春力量。他就是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文化站站长王超。

位于临朐县西南部的嵩山生态旅游区,是一个2014年才刚刚成立的新区,文化基础设施十分薄弱。2017年刚刚接手文化工作时,有一次,王超到一处村庄了解情况,村民们反映村里文化生活太单调,想跳广场舞的人很多,可是既没有活动场所,也没有人教他们;村里图书室乱七八糟,也没有专人管理,想看书也找不到理想的书籍。这让王超体会到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看到了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沉甸甸的分量。新时代的嵩山文化要有新气象、大发展。基于这种认识,王超狠抓基层文化软硬件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好后,如何运用好服务中心、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基层文化开展的一项重点。为此,王超进行了大胆创新实践。他以九杰村为试点,利用自己的手机拍摄、采访、制作了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建设成果展示视频,推荐到“潍坊文旅发布”公众号上发布,成为临朐县第一个在公众号上加入文化工作视频采访的园区,视频发布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舞台一直是王超心中的一个梦。近年来,他和同事们结合嵩山实际,共同创作、参演了很多文艺作品。其中,小品《海参炒面》《烤串》《小二脱贫记》等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新闻推荐

平地挖沟改善斗争环境

1941年,日伪军为了封锁“渤海走廊”,分割昌北根据地,决定挖一条直达海边的壕沟。昌邑县委和独立营联合村民斗争,令日...

昌邑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