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武汉电气化局女子突击队 是巧手女子更是铿锵女将
□ 本报记者 常 青
本报通讯员 赵 琪
本报实习生 刘文倩
“理线就像梳头发,焊线就像绣花……”蹭掉泥土,穿上鞋套,中铁武汉电气化局女子突击队队长王艳鸽一边说着,一边带记者进入信号室。
一条条电缆线被排列得整整齐齐,颜色分明,标识清晰,每一根线都能找到归属,每一个出线孔都做得小巧美观,每一个焊点都圆滑饱满……在潍坊至莱西铁路昌邑站信号机械室里,看着这精美的信号工艺,记者不禁感叹连连。
“四电”工程是高铁建设的最后一棒,它将为高铁腾飞插上“电翅膀”。中铁武汉电气化局女子突击队承担着潍莱高铁“四电”中被誉为铁路“中枢神经”的信号工程,主要负责室内布线、焊线、导通、试验联调联试,室外箱盒配线、导通、送电工作。这项工作既需“巧手”也需“韧劲”。
目前,潍莱高铁已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记者来到昌邑信号站时,队长王艳鸽正带领队员在此值守,为联调联试保驾护航。
“今年由于疫情影响,我们从3月底才从湖北赶回工作,作为高铁建设的最后一环,工期紧,任务重。”自进入项目以来,每天早6点上工、晚10点结束是女子突击队10名队员的工作常态,“休息”和“回家”更是被队员们抛之脑后。“我们一心一意就想把工作做好。”正是秉持这样的信念,女子突击队曾12天就完成了潍莱高铁1号中继站的所有施工任务,工艺质量也被设备接管单位称赞为“最美工艺”。
铺缆线、接线头、调信号,在“做到”的情况下,女子突击队员认为更要“做到最好”。工作中,她们发现在信号方向盒配线作业时,使用传统人为目测的测量方法和电缆穿线方式,工艺质量平均优良率只有85%。为精益求精,她们成立QC小组,集思广益,经过多次实验,最终采用BIM设计,用3D技术打印出高强度的尼龙定位卡子,大大改善了方向盒配线工艺质量和工作效率,使优良率达到96.5%,避免了返工,还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此外,将爬架扩宽,将以前的外部出线改成中间出线;给出线孔带上护齿套,既能保护线又能更美观;门上贴上二维码,扫描就知道设备配线详情……王艳鸽不断为记者细数她们的每一项小革新。
取名突击队,是因为这群姑娘不仅“巧手”,更是铿锵女将。在艰苦的工作环境面前,她们从未退缩。昌邑站信号施工在7月份,是天气最热的时候,信号室内都是双层玻璃,封闭不通风,犹如一个“大蒸笼”。每做完一项任务,姑娘们都要冲向后门,打开门坐在楼梯上,感受一刻风吹的清凉。
“在室内工作还好一点,在高架桥上工作时环境更加艰苦。”6月份时,她们在中继2区间进行箱盒配线。该区间高架桥一座接一座,其中胶莱河特大桥长22.45公里。突击队员们一上去就是一整天,自备干粮和水,在全是钢铁和混凝土的桥面作业,作业环境温度将近50℃。身上的衣服干了湿,湿了干……
闷热环境、衣服被汗浸湿是常态,焊线时受伤她们也习以为常。王艳鸽撸起袖子,记者看到她胳膊上一个又一个的疤痕。“烙铁的温度高达220℃,队员艳萍第一次焊线,手就被烫了两个大水泡,刚刚20岁的小姑娘边干活边抹眼泪。”说到这里,王艳鸽眼里也噙满了泪水。“但即使受伤,工作也要继续,我们一口气把线上齐,把东西清理出去,最终交给了电务段。”
艰苦的环境并没有磨灭女子突击队的热情,王艳鸽向记者表示,作为一个高铁建设者,看到高铁通车,心里充满了自豪。中铁武汉电气化局女子突击队已经创立30年,这30年来都是师傅带徒弟,敬业精神和精湛工艺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姐姐们都能坚持下来,我为什么不能?我认为我的青春奉献在这里是值得的。”25岁的工班长刘洁说。
新闻推荐
昌邑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和爱心志愿者了解其家境后,留下随身现金今年2月份,河南省汝州市大峪镇寨湾村53岁的孙聚从老家...
昌邑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昌邑,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