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沟连通各村智斗日顽

潍坊晚报 2020-07-05 09:04 大字

“三北”地区属于沿海地带,地势开阔,不利于抗日军民反“扫荡”和开展游击战争。昌北根据地军民结合平原地方特点,发动群众改造地形地貌,打造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有利条件,开展了艰苦卓绝、形式多样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巧妙部署制造混乱阻止敌人挖壕行动

为了彻底切断“渤海走廊”交通线,日伪军除了疯狂“扫荡”,又想出了更毒辣的手段,强迫附近百姓从青乡向北开挖一条宽10米、深5米的大壕沟,一直通到海边。

昌邑县委决定,必须阻止挖壕行动,决不能让敌人的阴谋得逞。于是,对各村群众进行宣传鼓动,号召大家配合部队行动。独立营挑选部分射击手,组成十几人的小分队,一部分在外围掩护,一部分化装成老百姓混进工地。战士们一边干活,一边留意周边的情况。一名战士找准时机拔出手枪,朝两个伪军“啪啪”两枪。枪声一响,挖河的百姓四散逃走。其他战士趁机大喊:“不好啦!不好啦!八路来攻打据点啦!”

这一喊,伪军们吓得心惊胆战,赶紧拿着枪往据点里跑。战士们趁乱安全回到营地。夜间,昌邑县委安排人员把白天挖的河段填平。

接连几天,战士们不断改变战术,扰乱工地秩序,并打死打伤六七个伪兵。群众因为害怕纷纷罢工,伪军也因胆怯没人愿意出来当监工了。

与此同时,县委和独立营还让各村的伪保长向据点的敌人提供假情报。今天这个说,发现下营有八路在活动;明天那个又说,青乡一带有八路活动等等。伪军听到这些消息,更是惶惶不安。加上群众无人出工,日军只好停止了挖壕行动……

“抗日沟”连接村庄

日军扫荡受到阻碍

昌潍一带,地形一马平川,树木、村庄稀少,很不利于反“扫荡”。敌人挖壕,我们可以挖沟。昌潍独立营从日军的挖壕行动中受到启发。

1941年冬,昌邑县委组织广大军民在村与村之间挖掘出一条条大沟。凛冽的寒风中,昌北根据地各村庄之间,到处都是扛锹荷镐的群众。男人参军参战,妇女撑起了“半边天”。

1942年春,终于挖成了,实现了“村村相连、沟沟相通”,大家亲切地称之为“抗日沟”。当时,群众中流传了一些顺口溜,如“使劲挖来使劲掘,宁流汗来不流血”“抗日沟抗日沟,村村相连沟沟通;敌人来了把圈子兜,能打我就打,不打我就走”等等。

在所有“抗日沟”的交叉路口,还设有一个转盘,便于在沟内射击敌人和掩护回旋。凡是距离较远的沟,还有一些拐弯,以防敌人的火力封锁。同时,各村庄也进行了改造,原来村与村之间的道路统统进入地面以下,几片大小不等的盐碱草洼也都被“抗日沟”通连起来。过去敌人“扫荡”,队伍车马可以任意行进,从四面八方随意合围包抄;而有了“抗日沟”后,给敌人的行动造成极大障碍。他们只能提心吊胆地沿着沟边走,却不敢入沟行进,害怕被我部队捂在沟里干掉……

建立地下情报网络粉碎日伪多次扫荡

情报工作,犹如人之耳目。因此,中共昌邑县委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建立情报网络,加强情报工作。

1942年初,以青乡党支部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建立起了青乡情报小组。根据县委指示部署,将伪保长以及据点内部的伙夫、打杂人员等全部换为可靠人员,随时搜集情报;情报小组人员也想方设法打入敌人内部,掌握第一手情报。同时,用经商形式布设外线情报网点,随时将情报传递出去。固定的总情报站每天及时将情报转送到独立营营部和地方县区机关。就这样,将敌人的一举一动都置于县、区党组织和抗日武装的视野。

改造地形与健全情报网络,如两把利剑,粉碎了敌人的频繁“扫荡”。日伪军曾在一个月内先后对根据地堡垒村马渠进行了31次“扫荡”。1942年春节期间,日军进行了两次大“扫荡”,都毫无所获。3月,再次发动“扫荡”,日伪军从昌北根据地密集梳过。我党政机关和部队从“抗日沟”中安全转移。5月,日军集中坊子、昌邑、潍县的一千多兵力对我根据地再一次进行局部大“扫荡”。我独立营及时准确得到情报,迅速跳出合击圈,使敌人又一次扑空……

白天偷袭夜晚回填破坏敌人挖河工程

日寇又想出了更毒的一招:自姜家堤子村挖一条河道,把潍河水引向沿海地带,利用潍河水种植水稻,“以战养战”,以解决军粮;同时,利用河渠和稻田分割昌北根据地,妄图切断“渤海走廊”,可谓“一箭双雕”。

为实现挖河计划,日军从潍县调来伪军郎述维营一个中队驻柳疃据点,专司监押民工挖河。随后,我区干部进村入户,作好群众工作,把群众分成白班、夜班两部分。白班让老弱病残的去应付,夜班让年轻力壮的去填平。同时,挑选十几名神枪手,着便装潜入挖河工地附近,利用地形、地物掩护,杀伤监押挖河的伪军。

就这样,河道挖了平,平了挖,半个多月过去了,工程毫无进展。伪军监工已有20余人伤亡,吓得不敢再出来。日本鬼子也没办法,斗争坚持了约两个月,挖河工程被迫停止……

采取三断围困战术

拔除日伪多个据点

日军占领昌邑后,先后在各村镇安设据点达14处。为此,昌邑县委想尽一切办法拔除据点,扫清障碍。1942年11月,组建了20多人的武装工作队,往来穿插于敌后,分合自如,行踪不定,对敌人进行各种斗争,还破坏公路、割电话线等,把敌人的“治安区”搞得惶惶不可终日。

日伪军设在昌北根据地内的徐家庄据点,在遭受抗日军民连续打击之后,虽锐气大减,但终是根据地的心腹之患。县委和独立营集中兵力,采取了“三断”(断粮、断水、断交通)围困战术。该据点内无水源,必须到碉堡外取水吃。独立营派一连在离敌碉堡最近的邓家村驻守,一面夜间派人用红色染料、死猫、死狗将敌人碉堡外唯一的饮用水源污染,一面集中神枪手射杀外出取水的日伪军。经过连续三天的围困,据点内便断粮、断水,日伪军不得不舍命强行外出取水。县独立营战士则严密封锁。仅1944年8月4日一天,就毙伤取水伪军七八人。县城的日伪军见徐家庄据点难以支撑,连夜出动200余人前去解围,结果于5日下午一起逃回了昌邑县城。

徐家庄据点日伪军逃窜的当晚,县独立营乘胜调兵遣将到青乡日伪据点周围进行军事、政治攻势,迫使日伪军于6日放弃据点逃往县城。

8月20日,县独立营在渤海第五军分区直属四连的配合下,对李家泊子日伪据点实施包围。24日,驻昌邑城日伪军急忙增援。拂晓,县独立营一连、三连、渤海第五军分区直属四连按预定方案设好埋伏,予以迎头痛击。李家泊子据点日伪军怕被围歼,于25日放弃据点,逃往昌邑城。

新闻推荐

护送运金部队秘密通行

昌邑地域南北狭长,自古就有“三齐之巨邑、海隅之咽喉”之说,是进出胶东半岛的门户。从秦汉到明清,昌潍一直是连接京...

昌邑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