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烈士寻家”20年
□本报记者赵金凤
通讯员王晓芳李晓辉
退役老兵杨智忠是昌邑市饮马镇烈士陵园守墓人,从2001年开始在守护好这片陵园的同时,执着走上艰辛的“为烈士寻家”之路,先后帮助28位烈士找到亲人,让英魂荣归故里。
感恩于怀,决意守护
杨智忠出生于革命老区昌邑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的革命先辈们为了保护昌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杨智忠家中也先后有六人参军,舅舅是一位烈士。年幼时的杨智忠经常听父亲讲述硝烟中的故事,在一次战斗中,父亲腿受重伤,两位战友为了掩护他而不幸牺牲。
1956年,饮马镇烈士陵园修建完毕。杨智忠父亲的两位救命恩人,以及他的舅舅都埋葬在这里。他经常到陵园为逝者扫墓,也坚定了从军入伍的决心。1965年,杨智忠入伍,成为一名军人。2001年,退伍后的杨智忠成为了饮马镇烈士陵园的守墓人,一守就是20年。
墓碑无名,决意寻亲
多年对30亩陵园内的766个烈士陵墓的守护,他早已将这些烈士墓熟记在心。杨智忠说:“1947年前后,在昌邑南部、青岛平度西部等地爆发了丈岭、岞山、三合山等十多次战役(斗),不少牺牲的烈士安葬在这里,陵园内的766块墓碑却只有106位刻有名字,多数烈士的亲人都不知道他们埋在哪里,该去哪里祭奠他们。”
2003年,海阳市的一名市民拿着烈士证来找他,说自己的爷爷是在丈岭战役中牺牲的,遗骨可能葬在饮马镇烈士陵园。杨智忠认真查阅烈士档案后,却没有查到他想要找的烈士信息。这名市民随即跪在墓地上嚎啕大哭,伤心表情让人难以忘怀。从那时起,杨智忠就决定用余生帮烈士寻找亲人。
二十春秋,坚定不移
杨智忠清楚记得,他通过多方寻找,第一次为一位烈士寻到亲人的情景。“我们找了70年了,从来没有放弃过,奶奶临终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爷爷,和爷爷合葬在一起。奶奶说她还有很多话没和爷爷说完。”看着一度哽咽的烈士后人,杨智忠更加坚定了帮烈士回家的决心。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寻找工作异常艰难,然而杨智忠从未动摇、从未放弃。二十年来,他认真查阅烈士档案,通过查阅材料、走访当地老兵等收集当地战斗历史材料,留心收集报纸、电视上的寻亲信息,积极寻求地方有关部门的帮助,通过《寻找烈士后人》公益项目、央视《今世缘·等着我》公益栏目等途径,为烈士寻家。截至目前,已先后帮助28位烈士找到亲人。
年已古稀,继续前行
“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有责任让他们魂归故里,有义务为他们找到家人。”杨智忠认为,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老一辈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今年我73岁了,还不知道能为多少烈士找到故乡和家人。如果在我的有生之年,完成为烈士找家的梦想,我就别无他求了。”
他充满信心,在为烈士寻家的路上,勇往直前。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昌邑市强力推动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和工业服务,奋力推动传统机械制造产业实现...
昌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邑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