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践行者
王锡芝在教小朋友剪纸
□本报记者刘晓杰文/图
小小剪刀,剪出世间万物。叠叠纸片,浓缩人间百态。
一把剪刀,一张纸,刀转纸飞,一幅幅图案惟妙惟肖,一个个人物呼之欲出,剪刀下无数繁复细小的花纹在他手下摇身一变,成为生动传神的造型跃然纸上。他就是昌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王锡芝。
从花草鱼虫到牛羊稻菽,从四季风景到人物故景,六十余年的剪纸探索中,王锡芝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用剪刀做笔,剪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昌邑龙池民间剪纸历史悠久,仅见于文字记载的就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王锡芝介绍道。“我从小就与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每当看到伯母手拿剪刀眨眼工夫剪出一张张漂亮的窗花时,就会兴奋不已。”凭借着对剪纸浓厚的兴趣,再加之伯母手把手地教,王锡芝小小年纪便显露出艺术天赋,经他手剪出的花草鸟虫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只要他灵机一动,想剪什么动物图案信手就能剪出来。
为了提高自己的剪纸水平,王锡芝到处拜访老艺人,后来他得到国内知名剪纸艺术家申沛农先生的指点。上世纪70年代中期,已小有名气的他应邀带着作品到济南、北京等地参展时,遇见并得到了叶永新等国内美术界、剪纸界名家的指导。此后,他的剪纸揉合了鲁西剪纸的粗犷简练、概括浑厚和胶东剪纸的细腻精巧、玲珑剔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他创作了大批优秀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剪纸大奖。
1955年,王锡芝的剪纸作品《不要损坏树》在刊物《儿童时代》上发表,备受鼓舞的他,创作激情如开闸之水一发而不可收。“剪纸是一门艺术,它传递着美,也记录着生活。不仅需要一份耐心,更需要不断地揣摩生活,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王锡芝说。他的作品创意都是来源于生活,只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显得生动,动物、花草类作品才更有生命力。
王锡芝告诉记者,剪纸剪出来的作品不仅能记录一个人的所感所想,而且还能记录时代的发展变迁。今年83岁的王锡芝,在剪纸艺术圈里摸爬滚打了66年。这个年纪的他依然闲不下来,带徒弟、教学生、受邀讲课、接待来访者……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正因为对剪纸艺术的孜孜追求和匠心精神,他先后被授予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昌邑市首批优秀文化人才等荣誉称号。
在王锡芝看来,传承是民间艺术发展最为重要的环节,也对剪纸传承有着自己“固执”的坚持:“传承就要从小播下种子,让非遗文化植入童心,让校园成为非遗文化的培植之地,孩子们长大了才能更好地传承这门艺术,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收获。”为让剪纸技术传承下去,他曾免费开办剪纸培训班。2005年,昌邑市龙池小学开设剪纸课堂,邀请他去学校授课,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义务传承生涯。2012年,在王锡芝的倡议和努力下,学校成立了昌邑剪纸传习所,剪纸也成为昌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新闻推荐
记者张依盟(左)在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采访参观者。记者李振(中)在昌邑市马渠村了解该村红色历史。抗日战争期间,山...
昌邑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