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风海:守正创新的鲁砚传承人

潍坊日报 2019-04-05 09:26 大字

▲孙风海在创作中

□本报记者刘晓杰文/图

现场画图、阴阳刻法,刀笔雕琢过后,巴掌大的砚坯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砚制作技艺传承人孙风海的手里,慢慢注入了生机。

“一方砚台,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生命。”4月1日,记者走进昌邑市潍河东岸的孙风海鲁砚技艺传习所,只见他用珍贵的材料、传统的技法、现代的审美、简约的线条、精致的雕刻、真挚的情感见证着现代鲁砚的奇迹。

“砚雕创作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和绘画功底。不懂文学,不会画画,创作不出富有意境的作品。”孙风海向记者介绍。

今年49岁的孙风海,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制砚界领军人物、著名鲁砚大师刘克唐先生。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鲁砚协会常务理事的孙风海,自幼酷爱书画,从事砚雕、石刻工作近30年,他刻苦钻研绘画、书法、文学、地质等知识,在传承和弘扬鲁砚“因材施艺、妙思巧构、以文导题、刀笔并茂”的传统制砚理念的基础上,不断突破传统砚雕艺术表现手法的束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砚雕技艺。

“有时候我会守着一块砚台琢磨上好几天,有了灵感之后就去雕刻,感觉是为砚台找到了新的生命存在。”孙风海说道。也正是凭借对砚雕艺术和砚文化的不倦追求,造就了他简约大气、稳重高雅的艺术风格。从1992年开始制作第一方砚台开始,历经将近30年夜以继日的雕琢,他制作出红丝砚、砣矶砚、田横砚、徐公砚、紫金砚、金星砚等有代表性的鲁砚精品。

孙风海指着展台上的一块《徐公砚》告诉记者:“这是著名鲁砚大师刘克唐题的‘徐公真君子,温润似玉质,风海所制砚,形正亦可喜’的砚铭。”经过近30年的潜心雕琢和研究,孙风海将儒、释、道、易人生处世哲学和诗、书、画、印传统文化艺术以及时代精神完美融合于砚中,赋予砚石以生命,创造性地制作出“汉唐遗风”和“铜雀风韵”等反映中国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系列砚,并正在着手制作一套反映鲁砚各个砚种雕刻技艺和文化特征的系列砚,将填补鲁砚系列砚砚种的空白。

“一开始做鲁砚是因为喜欢,后来就成了一种责任。”孙风海说。历经近30年的研究和付出,鲁砚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传承创新。这些最初为书写而发明的工具,在匠人孙风海的精心雕琢下,被赋予了艺术与实用的双重价值。同时,在对于鲁砚技艺传承上,孙风海也一直默默坚守,希望可以有更多人加入到这个行列。

辛勤耕耘终有收获。2012年,孙风海的作品《徐公砚如意砚》在中国潍坊第五届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评比中荣获金奖;《汉唐遗风砚》荣获“华光杯”全国工艺美术大赛银奖;作品《业精于勤》《瓜瓞砚》在第四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分别荣获“鲁绣杯”山东省工艺美术现代创意奖金奖和“鲁王工坊杯”山东省工艺美术新人奖银奖;《嫦娥》在第十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银奖”;2013年8月,被评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2014年4月,孙风海被潍坊市轻工行办、市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潍坊市工艺美术砚雕界领军人物”,其作品荣获第二届潍坊工艺美术节金奖;2014年9月,先后荣获“昌邑市民间艺术大师”“昌邑市群众文化带头人”等荣誉称号;2014年10月,被评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2018年被评为“潍水英才”……一个个荣誉的取得,正是他匠心精神的有力印证。

“我觉得,匠心传承不仅是指传统技艺本身,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孙风海如是说。近年来,为总结和推广鲁砚制作技艺的创新,孙风海潜心向学,笔耕不辍,先后撰写了《观鲁砚品文化》《砚台收藏价值之我见》《碑石雕刻及修复技艺》等多篇鲁砚及鲁砚文化鉴赏方面的学术论文,为鲁砚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新闻推荐

潍坊市总河长、副总河长、市级河长(湖长)有了新变化

根据《中共潍坊市委办公室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市级河(湖)长制组织体系的通知》(潍办发电〔2018〕126号)...

昌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昌邑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