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发祥地 茧绸销四方

潍坊晚报 2018-11-18 13:38 大字

昌邑丝绸历史悠久,工艺始自周朝的“捻线就织”。绸布工商业起于清嘉庆,兴于道光,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期,有“日上市三千六百匹神绸”之说,主要运往北京、上海、青岛、洛阳、香港等地,并传播到德、英、美、法和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昌邑人用勤劳智慧开创了一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塑造了昌邑丝绸文化的历史性、开放性、开拓性和国际性特质。

历史性寻丝溯源百年前柳疃镇是集散地

山东半岛是我国早期丝绸发详地之一,至今流传有许多关于蚕祖嫘女教化人民育蚕、缫丝、织绸的美好神话传说。嫘女,黄帝之妻,北周以后被祀为“先蚕”(蚕神),而西晋太康七年,东莱的野蚕、茧、丝、山绸就被载记入史书,比嫘女早了近百年。

柞蚕又称为野蚕。在古代,我国一直是以桑蚕丝闻名于世,柞蚕丝绸依附于桑蚕丝之中,既没形成规模也没有能呈现出其个性,直到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野蚕成茧,农民收集蚕絮,抽丝织绸或做它用,这才有了利用柞蚕的记载。到明崇祯年间,山东的诸城、五莲、日照、莒县及胶东等地,已经开始出现用柞丝捻线织绸,外国人称之为“山东绸”,人工放养柞蚕也开始出现。

昌邑丝绸的生产、销售主要集中在柳疃镇。历史上,柳疃一带土地贫瘠,恶劣的环境迫使人们不得不寻求副业门路,以补农业不足。乡民们觉得丝绸业获利甚厚,且原料柞茧丰富,容易收获,于是农忙耕种,农闲纺织。

这种织造传统,为以后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唧噈咯噔织,两天织一匹,五天一个集,卖了籴粮吃”,是丝绸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写照,昌邑最终发展成为“丝绸之乡”。

昌邑丝绸即茧绸,亦称为“柞绸”。柞绸与家蚕绸不同,它是用柞蚕丝织成的,原料产地在鲁中南、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山区。柞蚕喜食柞树叶,柞树又适宜在山地生长,所以柞茧又叫“山茧”。虽然昌邑地处平原不产柞茧,却是柞绸的发祥地,这在中国丝绸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开放性栽下梧桐引凤凰商号达到四百家

推动产业发展必须拥有开放的胸怀,开阔的视野,不局限于某地,不固守暂时的繁荣。昌邑丝绸织造业的发展,推动了丝绸商业的发展。明末时,昌邑人就将绸布贩运到北京和张家口。清康熙年间,柳疃高家庄商人把棉布运到北京,开办了著名的“隆盛号”布庄,至嘉庆年间,到周边贩柞绸的人多起来,设置专门收购的柞绸庄,掌握了纩丝和织绸技术的人把柞蚕茧购回昌邑,自己纩丝,自己织绸,生产的绸品就叫“柳疃柞绸”,柳疃柞绸与姜家寨的“寨子布”在北京市场上并驾齐驱,并畅销直隶、河南诸省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柳疃丝绸的发展吸引了各地的投资者,他们来到柳疃投资开办商号、银号。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福盛店”茧庄开业,创始人之一是龙池镇瓦城村赵连运,这是柳疃街第一家丝绸商号。柞蚕只有春秋两季两次收茧,季节性强,柳疃丝绸发展起来后,柞茧需求量增大,而且要求持续供货,赵连运再次抓住商机,到产区坐庄收茧,茧店发展势头很好。

不久,龙池镇齐西村齐增修、瓦东村赵梦全、姚徐邓村徐培祺合股开设的“广盛店”茧庄,傅振邦(都昌街道虫埠村,曾任直隶提督等职)家族与潍县陈介祺家族合股开设的“双盛合”茧庄等也陆续开张。

清末民初,柳疃成为繁荣商埠,以柳疃街为中心的各类商号达到400家左右,是盛极一时的丝绸集散地,这也使柳疃的金融市场也很快繁荣起来,这里的丝绸工商业者不断开拓市场,逐步在上海、北京、烟台、青岛、张家口以及东北等地投资兴办丝绸和印染,甚至金融等企业。

1902年王元綖著《野蚕录》载:“今之茧绸,以莱为盛,莱之昌邑柳疃集,为丝业荟萃之区,机户如林,商贾骈坒,茧绸之名,溢于四远。除各直省外,至于新疆、回疆、前后藏、内外蒙古,裨贩络绎,不绝于道,镖车之来,十数里首尾相接。”

开拓性漂洋过海拓市场

由于出口外销量的增长,同时,作为中国特产缺少国际竞争对手,茧绸生产在近代快速增长,在中国整个丝绸业的地位从清道光年间后日渐重要。富有开拓精神的昌邑绸布经营者从封建小作坊中解放出来,形成规模生产和走出昌邑的开拓意识,“闯北洋”“上东洋”“下西洋”“下南洋”。民国初年,茧绸出口量极为兴旺,达到鼎盛时期。由此造就了以昌邑柳疃为地标的“丝绸之乡”和“华侨之乡”。

昌邑绸布商人由西北地区跨越国界,将昌邑茧绸销到俄国境内的莫斯科、彼得堡等主要城市,开辟了北洋市场;往东到朝鲜、日本称为“上东洋”;转道欧洲各国为“下西洋”;大部分昌邑绸商则到了南洋地区,当时称为“下南洋”。下南洋创始者为今都昌街道南裴村杨岱山、杨嵩山兄弟。光绪四年(1878年)正月,他们来到荷属爪哇岛首府巴达维(今印尼首都雅加达)及三宝垄(今印尼中爪哇省首府),开拓者为杨岱山之子杨茂春、杨玉成叔侄,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来到巴达维和三宝垄,杨茂春还在巴达维开办了“源兴泰”绸庄。到民国初年,下南洋形成高潮,昌邑茧绸也销遍了南洋地区。

国际性环境变迁致式微

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维度,任何一种物品的生产与流通,都需放在国际大背景中考量,昌邑丝绸亦不例外。它从起源、发展、鼎盛到衰落,一直与国际环境和国际市场的变迁息息相关。

1916年,对于昌邑丝绸而言,发展到了关键节点。这年,沙俄闭关锁国拒绝对外贸易,此后的苏俄政府废除私有制,限制经商,昌邑乡民的北洋丝绸之路基本阻塞。南洋各岛尚属英、荷殖民地,他们实行重税,暗中抵制,丝绸贩卖者损失惨重,昌邑丝绸的出口日渐减少,在国际市场上遇到了一次大的挑战。1929年,爆发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危机,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中国的国内外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昌邑丝绸面临出口减少的严峻考验。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设柞丝收购店控制市场,这不仅直接操纵了东北的柞丝和柞绸,也几乎断绝了柳疃在东北的原料来源。日军侵占胶东后,将这一带的原料掠夺一空,这对柳疃丝绸的打击更是致命的。“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昌邑,在柳疃设立据点,丝绸生产濒临绝境。直至解放后,昌邑丝绸开始复苏,并逐步建起出口创汇的县办丝织企业,以此为龙头,带动当地进行社会化生产。

文/图本报记者齐英华

新闻推荐

连续八年跻身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记者都镇强通讯员王鲁兵翟世强报道本报昌邑讯近日,中国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中小城市发展...

昌邑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