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章竹马”乡村里的大狂欢

潍坊晚报 2018-02-24 10:00 大字

2月23日,农历正月初八,按照往年惯例,昌邑市围子街道西小章村的“小章竹马”民间舞蹈在这一天正式开演。“小章竹马”在村里流传数百年,是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纽带。今年65岁的传承人马兰奎,年轻时深入学习,同时也见证了其半个世纪来的兴衰历程。如今在新时代,随着相关部门和传承人的不断挖掘,“小章竹马”焕发了新生机。◥记者探访

表演热闹非凡

阵容八十多人

23日上午,天气格外晴朗,在西小章村村委大院里一片热闹景象,锣鼓的声音不绝于耳。每年正月初八,村里传承数百年的“小章竹马”舞蹈都会上演。

现场鞭炮齐鸣,不仅有传统的舞蹈表演,更有真刀真枪的武术,也有锣鼓喧天的打击乐,高潮跌宕起伏,热闹非凡。65岁的“小章竹马”代表性传承人马兰奎作为带队者和表演者们敲起大鼓、唱着曲谱,走街串巷,向乡亲们展示着这一淳朴的民间艺术。

马兰奎告诉记者,作为乡土仪式表演活动,“小章竹马”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多种多样的文化资源类型,集地方小戏、舞蹈、武术、杂耍于一体,深受人们喜爱。

“小章竹马”起源于元末明初,讲述的是该村马氏家族先祖远征西南后凯旋归来的故事,世代相传至今。按照传统表演技法,整个演出队伍80多人,阵容浩大、步伐整齐、彩旗飘扬,十分壮观。整个竹马表演程序复杂、演技精彩、打斗念唱、花样繁多。

“按照传下来的惯例,一般参演者入冬后就开始排练,等着为春节表演做准备。正月初八之前,人们走亲访友,从初八开始表演,一直到元宵节。”马兰奎告诉记者,这种表演在附近村里可谓是家喻户晓,有时候邻村也会前来邀请表演队去表演。

西小章村现在有1500多口人,其中98%的村民姓马。“小章竹马”是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每年春节开展表演能增强村内家族之间的凝聚力,也成为他们年节聚会的一种方式。在村民心中,“小章竹马”是他们心中共有的艺术,更容易找到文化的归属感。

◥人物讲述

小时候就爱看

后来入选表演队

在马兰奎童年印记中,最难忘的就是“小章竹马”表演。因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村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匮乏,最期盼的就是过年看上一场“小章竹马”表演,小孩子挤在人群中,目不转睛看着每一个细节。

“我的大伯就会‘小章竹马\’,而且还是表演武术的。”马兰奎说,他童年时经常跑到大伯家,悄悄看大人排练,心中暗自喜欢。

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项春节里的民间舞蹈陷入短暂沉寂。直到1977年冬季,24岁的马兰奎被送入村里的武馆学习武术。没练习多长时间,一个好消息传到了他耳朵里。村里将在1978年春节组织“小章竹马”表演,而且还要到昌邑县里演出。沉寂了近十年时间,村里不仅要组织起现有会“小章竹马”的老人,还要挑选11名年轻人培训,一起参与演出,马兰奎入选其中。他心里美滋滋的,感觉无比荣耀。

当时已经进入隆冬腊月,学习“小章竹马”舞蹈非常艰苦。年轻的学员们白天干农活,晚上冒着严寒跟老人们学习排练。“我学的是‘排兵布阵\’,老人手把手地教,每天都练习到深夜。”马兰奎说。

时间一天天过去,终于盼来1978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县里专门派出两辆解放牌卡车,来到西小章村接表演者。“不光有几十名演出者,还有鼓锣、服装等道具。更让大家兴奋的是,这是第一次到县里参加演出。”马兰奎告诉记者,他们的“小章竹马”表演排在最后一个。

当时文化娱乐活动非常匮乏,昌邑组织的这场演出场面空前宏大。马兰奎最深的印象就是场面热闹,人山人海。当时主持人刚解说完,下面就有人喊着“竹马来了”,话音刚落,观众们就一下子围了上来,掌声更是接连不断。

还没有完全演完,观众们不停往前拥挤,将主持人的桌子都给挤倒了,场面一再失去控制。这时,主持人赶紧拿起喇叭,匆忙喊了一句“演出结束”,这才控制住了场面。

◥保护传承

成为非遗项目

年轻人也学起来

从1978年开始,村里都会在冬季组织表演者排练“小章竹马”,并在来年春节里表演,深受人们喜欢。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发展经济成为社会主流,村里的年轻人也都纷纷忙着赚钱,“小章竹马”的传承遇到了一定困难。

然而,“小章竹马”是西小章村村民心中共同的文化符号,难以割舍,尤其是老人们为将其传承下去不断付出努力。马兰奎告诉记者,从2006年起,文化部门加大了对“小章竹马”的挖掘、抢救、整理工作,当年被评为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近几年,昌邑市建起了昌邑民间艺术中心,成立了民间艺术家协会,定期组织“小章竹马”演员切磋表演技巧,还到学校里进行演出,使“小章竹马”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如今,在西小章村里,不仅一些老人会表演,不少年轻人也熟知表演套路。“每年我们组织表演,大家都会积极响应,甚至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回家后也会来参加演出。”马兰奎笑着说,平日里,他们也会将这一套舞蹈教授给年轻人,希望“小章竹马”能够一直跳下去。

文/图本报记者邓永杰实习生周海涵

●人物档案

马兰奎,昌邑市围子街道西小章村人,65岁,小时候对“小章竹马”耳濡目染,年轻时深入学习,目前是表演的带队人。

●非遗档案

“小章竹马”起源于元末明初,世代相传,演出中队伍的最前面有一青年挑着一面“马”字大旗,为马队旗号。接着便是武术队的化装武士,武术队之后便是马队。马队最前面是一马童打扮、手提马鞭的队列指挥,称作“马牌子”。随后是男左女右的4对竹马和老座马,座马之后是一个挑着绣有“龙”字督军旗的士兵。再后是18名扛蜡杆子的护马武术队员。

新闻推荐

用热血和汗水筑起铜墙铁壁 2017年“齐鲁最美警察”发布仪式侧记

□本报记者赵琳徐超超他们是抗击犯罪的金色盾牌,他们是维护正义的利刃尖兵,他们是守护家园的铜墙铁壁,他们是服务人民的暖阳春风……他们就是人民警察。2月9日晚,“齐鲁最美警察”...

昌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昌邑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