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昌邑市奎聚街道立德树人系列报道之四 十字路小学:实践出真知 教学增乐趣

潍坊日报 2018-01-31 11:29 大字

▲创新模式,探索独具特色的育人道路。□本报记者孙孔嘉

通讯员韩明东王民升

在当前升学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学校、家庭、社会要求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主,忽视了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应具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社会课程资源中,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相对缺失,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发展及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需要相脱节。在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过程中,昌邑市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学不断创新育人机制,尤其注重对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模式创新和价值挖掘,将实践育人课程实施和节日活动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育人道路。

因地制宜,开发实践育人特色课程

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学生构成大多以农村孩子为主,校园具备活动场地广阔、自然特色鲜明的特点。基于此,学校重点开发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和实践活动育人”系列课程,内容包含了与之关联的节序物候、诗词歌赋、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课程开发过程中重点设计了一批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主要包含了两个方向的思考,一是实现与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突出学科育人,如将小学数学中的数字运算、长度概念等与果园田地的日常管理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开展田地丈量、采摘数量计算等活动,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和实践活动育人”系列课程为总抓手,各学科知识无痕融入的学科育人课程建设已基本完成。二是按照时序组织富有节令特色的专项实践活动,在校园设置了“二十四节气指示表盘”,根据节气适时调整,并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对于整个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而言,学生不再只是简单地聆听和观看,更重要的是全员全身心地投入和操控。如去年5月21日是“小满”,即“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之意,学校即组织学生走进自种麦田,开展了“小满前后小麦灌浆情况调查”的小课题研究,以10天为周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实现了知识的巩固迁移。

打破常规,创新节日庆祝和体验模式

学生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是教育的要义和价值所在。在当前相对闭塞的教育生态中,如何尽可能地拓展绿色教育领地,使学生根植沃土茁壮成长,从而为一生的发展奠基,是时刻摆在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学领导和老师心头的一道教育命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学依托逐渐开发完善的实践育人课程,学校对传统节日和法定节日的庆祝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解决了以节目展演为主的庆祝活动存在的小部分学生“演”,大多数学生“看”,学生的参与度不能满足他们对节日的热切期盼的矛盾。通过一系列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引领学生从教科书中的生活走向生活中的教科书。

去年“六一”儿童节,学校打破常规,转变思维方向,采取“快乐采摘”的实践活动形式庆祝“六一”。学校将果园、菜园和麦地按照年龄特点分别划分给不同的年级,低年级学生参加摘杏活动,中年级学生负责给鸭梨套袋,高年级学生参与割麦子、收蒜头、栽葱苗等,全校近200名学生全部参加了采摘活动。采摘活动秩序井然又活泼开放,充满童趣童真,每一个孩子都是活动的参与者和体验者,都在劳动中感受着艰辛和快乐,在实现果蔬收获的同时,也懂得了感恩和感动。

横向拓宽,多渠道推进游学实践

游学实践是实践育人课程中的核心部分,十字路小学在深入开展校内实践活动的同时,将实践触角延展至校外,扎实推进游学实践。游学实践坚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节日庆典、德育等的融合性。在充分梳理昌邑文化遗址、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每学年初制定“十字路小学全年游学实践计划”,根据年级特点和教育实际需要,分别安排相应游学实践活动。去年以来,学校先后组织学生走进龙池革命老区,聆听革命故事,感受峥嵘岁月,培养爱国强国的理想信念;走进潍河湿地公园,领略自然造化之美,养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家园情怀;参观“江北丝绸之乡”柳疃丝绸纺织工业区,体验丝绸纺织的华贵靓丽,也进一步了解劳动的艰辛不易。下一步,十字路小学将在完成县域游学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游学实践的路径和形式,扩大游学实践的范围,实现游学实践活动的品质升级。

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学始终坚持“行胜于言”的育人理念,不断巩固“实践”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在“动手”中实现“动脑”和“动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行动中实现快乐成长。

新闻推荐

勇当乡村振兴“排头兵” ——记2017年度“齐鲁乡村之星”李治国

□本报记者张平平通讯员潘雪丽“去荷兰、以色列参观考察了8天,对现代农业发展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结合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计划今年在组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工厂化育苗...

昌邑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