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活态传承中美丽嬗变

潍坊日报 2022-04-01 09:04 大字

冬奥会吉祥物风筝在滨海国际风筝放飞场放飞。孙秀兰正在制作《平安福瑞》布老虎。

3月初,山东省正式启动“山东手造”推进工程,依托非遗或传统工艺,通过创意新造,探索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潍坊是历史上有名的手工业发达地区,素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美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2021年11月8日,潍坊市成为我国第四个、山东省第一个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如何振兴传统工艺新路径,激发传统工艺创造活力?近年来,潍坊一直在探索中前进。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潘来奎文/图

创新为风筝插上翅膀

提到“潍坊手造”,人们总会不由自主想到风筝。从墨子斫木为鹞,到两千多年后的软翅风筝、硬翅风筝、立体风筝、运动风筝等等,内容形式千变万化,创新是不竭的动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前夕,潍坊国际风筝会综合服务中心在滨海国际风筝放飞场举办了“放飞风筝,逐梦冬奥”风筝放飞活动。放飞现场,一只2022米的冬奥会会徽长串风筝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

这只风筝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最前面是冬奥会会徽,后面是“冰墩墩”和“雪容融”,剩下的是由冬奥会元素组成的腰片。这只风筝的生产总设计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项目市级传承人谢胜利,生产指导顾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张效东,山东航空运动赛事裁判长马庆祥担任空气动力顾问。“风筝前部是立体造型,通过手工扎制,辅以雕刻技艺,后面部分为圆形腰片,采用单线串联,展现潍坊风筝独特的设计手法。”谢胜利说,这只风筝的创新之处,既让观众直观了解冬奥会的历史,又能集中体现本届北京冬奥会的所有赛事文化内容。

近几年的风筝会,各种“明星风筝”更是层出不穷。在第36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一只18米长的大型“硬核”风筝——“航空母舰”横空出世,吸引众多网友纷纷打卡;在第37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巨型风筝“白衣天使”和“诺亚方舟”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目光;在去年第38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红船”“井冈山”“延安宝塔”以及长达280米的巨型龙头蜈蚣风筝,更是赚足了眼球。

银线连四海,风筝冠五洲。潍坊国际风筝会已连续举办38届,让五湖四海的友人领略了“世界风筝都”的风采。风筝会的声誉也带动了风筝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风筝企业有200多家,年产值20多亿元,市场份额占全国市场的80%、国外市场的65%。

老手艺焕发新气象

虽然受疫情影响不能外出,但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县布玩具传承人孙秀兰却忙个不停。

“这是我今年创新设计的作品《平安福瑞》,以虎为造型,福和虎是谐音,这件作品寓意虎年平安福瑞,鸿运当头。这件是《白衣战士,中国红》作品,表达了抗疫期间白衣战士勇往直前、无惧无畏的精神及‘红马甲’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孙秀兰说,这些作品表现手法粗中有细,都是潍县布玩具最早的裁剪、粘贴老工艺制作手法。

潍坊布玩具历史悠久,很早以前,潍坊广大乡村妇女就常常缝制一些造型活泼的鸟兽花卉和生活用品来美化生活,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孙秀兰的母亲孙爱美是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寒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孙秀兰学习布玩具制作,并将母亲的技艺发扬光大,从原来的几个品种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个品种。

“虽然受疫情影响没有大规模生产,但是今年我们草编市场销售情况很好。另外,我们还和山东昌乐技师学院进行产学研对接,下一步进行系列创新研发。”昌乐县巧婶儿手工坊负责人马青泉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2020年初,马青泉回老家昌乐县宝城街道马家河子村创业,以前在村里随处可见的盖垫、笸箩等手工编织品逐渐成为网络销售平台上的“香饽饽”。“工作坊实现了我创业梦想的同时,可以给村里的一些弱劳动能力群体提供一个就业机会,让他们生活上有个保障。”马青泉说。

找准传统文化项目与当下群众生产生活的结合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潍坊市突出整体保护、协同保护、发展保护3个聚焦点,让“潍坊手造”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

让资源优势成为发展优势

近年来,潍坊市紧紧围绕创意城市建设,积极探索振兴传统工艺新路径,以创新求活力,变遗产为资源,变优势成胜势,不断激发传统工艺创造活力。

提高传统工艺设计生产能力,发展产业带头人队伍。全市每年培训各类手工艺技术骨干5000多人,好手艺为农民带来好收入。常年实施“九千绣花女”培训工程,向农村妇女传授刺绣技艺,开辟扶贫致富门路。潍坊聋哑学校非遗职业教育项目为弱势群体搭建职业平台,200多名聋哑孩子通过学习风筝、核雕、刺绣、嵌银、刻瓷等传统技艺,掌握了谋生本领,成为非遗传承的特殊力量。

同时,潍坊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文创开发,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聚焦文旅消费市场前沿,提高非遗产品的展销率。举办民俗文化专题体验活动,催热乡村旅游市场。寒亭区杨家埠村大力挖掘非遗资源,持续发展年画风筝产业。青州市井塘村以石砌房建造技艺为主题开发农村文化旅游,每年接待各地游客数十万人,为村民开辟了脱贫创收之路。高密市姜庄镇是扑灰年画和泥叫虎的原发地,当地政府组织非遗传承人在发展民间艺术品生产的同时,与国内艺术院校和当地中小学建立研修研学基地,提高艺术品产值和文化影响力,促进民间艺术创新发展。

新闻推荐

昌乐拆围建绿30个地块月底变身

文/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李洪明3月25日下午,在昌乐县城新昌路与昌盛街交叉口西南角,工人们正在使用大型吊...

昌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