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扛责任少年渐成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熏陶、学校元素的渗入,尤其是两大院清正实干向上的作风,似缕缕晨光,照亮大院孩子的人生之路,渐渐有了责任和担当。
拉煤和煤饼有心得,极考验体力和技术
那些年,城镇户口人员生活用煤按各家人口实行计划配给制。大院里,生活用煤全在集体户上,都烧了伙房的大锅,到了冬天,各家不可能有煤取暖。我妈算了一下账,把家里一个人从集体户里迁出去,自立户头,可以从粮店里买点米面和油,星期天包个饺子或擀个面条,改善一下生活;更重要的是,冬天能买1000斤煤用于取暖。每到冬天来临,妈就拿出15元钱和两张250公斤面额的煤票说:“抽个星期天,把煤拉回来。”
统一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用煤的煤建公司在城区大西边,大院在城区最东边,相隔10公里不止。到煤场后,直奔地磅排队称车重,以倒除皮计算煤净重。过完空车才可以到煤堆装煤。
还记得,好几年都是新汶煤,煤块不大不小,但炉渣多,呈暗褐色,难看,火大烟也大,不出20天就要打一次烟囱。洪山块也是块煤,煤面亮晶晶的,火大烟不大,炉渣少,烧后的煤灰呈灰白色,不难看,炉子也容易点着,只是煤块比较大,价格也稍高一些。
去时是空车,回时就沉了。连煤加车,1200斤也打不住。拉不多一会儿,就累得蹦跶不起来了。歇歇也是个事,可能歇了后来劲了,也可能这一歇更没了劲。从拉煤中还真悟出点道道来,古人一些极富哲理的话用于某一具体事上,也不见得正确。譬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说法用于拉煤,就不对。谁如不信,拉一趟煤试试。
有时配给的全是煤末,或两三年烧完了煤块剩下的煤末,就只能找一个大好天,加土、加水,和成大半尺见方的煤饼,等晾干后一块块摞起来堆到屋山头上,再用塑料布盖好,等天冷时用。
煤饼和起来还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关键是掺土多少。土少了,煤饼入炉后立马现原形成煤末,不透气不燃烧;土多了,煤灰结成“瘤瘤”(煤灰结成的焦痂),很难从炉子里掏出来。以我多年的经验,六分之一的土最合适。
活页文选拓展阅读,响应号召垒砌校墙
年龄再大点后,放学回到家,打烟囱掏炉灰生炉子等这些活,在父母下班前,我们已收拾停当。再后来,擀饺子皮、擀面条、熬稀饭都不在话下。还有一件看似不起眼,但影响深远的事悄然冒头:妈带回家的活页文选,被我盯上了。我最先接触的中华文化,最先看到的伟人语录,就来自这些活页文选。活页文选是将某个题目下的文章进行选编,印成书页却不装订,以便随意分合。
工人新村小学戴帽时,我们为展示能干肯干,积极响应学校自力更生建校墙的号召,自己动手脱砖坯烧砖、到昌乐采石场拉石头烧石灰,直到把校墙垒起来。为落实“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我们还在学校地下挖掘,用自己烧的石灰加土、沙,拌成三合土加固,垒成宽一米半、高两米、长达几百米的防空洞。
离开工人新村小学十多年后的一天,偶然从学校门前经过,不知怎的,想起当年垒的学校院墙和教室前种下的那棵白杨树;走进学校,去寻觅当年的景和物、人和事,心里就有了不一样的思绪,不一样的感触,不一样的情思。青砖墙依然挺立在风雨中,还是那般正直、刚美;树依然扎根在那里,但长高了,长大了,挺拔了。目有所睹,心有所思,情有所长,意有所远。这里是开启我心智第一课的教室,浇灌我心田的第一眼清泉,照亮我路途的第一缕晨光,扬起我心海的第一樯风帆。
这就是我的小学。离开的脚步,迈了又停,停了又迈。自此,再没回去过。如有人问,还想回去看看吗?不了。回忆,让人更心动。
“作”孩长大成才大院岁月永怀念
高考恢复后从77级到79级,两大院我们高中同级的十余名同学考上了大学。那几年,全国平均每年招收31万多名大学生,含金量极高。他们中有的大学毕业后直接考上研究生,更有奔了博士又留洋,成为远离家乡的海外教授。
有的应征入伍当了兵,几年后,军衣由两个布袋变成四个布袋,当排长的当排长、当连长的当连长。
上山下乡时代,有一位实打实地把自己知青身份干成了村党支部书记。还有一位更是生生地干成了领着男女老少干活当把头的生产小队副队长,还作为知青代表,出席了“昌潍地区农业学大寨工作会议”。
更称奇的是1978年,年龄相差一岁多的东院亲哥俩,一同考上了本科大学。他们的母亲患有多年的慢性肾炎,没打针吃药,竟不治自愈,现在已九十挂零,身体好得没得说。这事到现在我还经常与老人家津津乐道。
这些“作”孩子,走出少年,在学习工作生活的路途中,对社会有了贡献、对家庭有了责任,有了无悔人生。故事还有很多,这些不过是夹藏在相册里,已泛黄的几张旧照片,偶尔拿出来翻一翻。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两大院从内到外有了很大变化,已都认不出来。再往后,两大院大门白底红字和白底黑字的大牌子已不在了,职能和作用已挪移他处。但对我来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怀念和刻在心底的这个地方,我快乐的童年少年时光里发生的许多永远难忘的故事。
六十多年过去了,天上的星星依然在闪烁。倾听着窗外喃喃细语的落雪声,吮吸着穿越六十年时空而来的气息……那些飘落而去的岁月——大院的日子,虽远去,但永远留在我的心底。
本期图片:田源绘(署名除外)
新闻推荐
提到每天出现在屏幕上的那个他(她),你会想起谁?有人会想起英雄烈士,有人会想起政府要员,有人会想起文体明星。但在青岛市昌乐路...
昌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