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烟台拔丝制钉业创始人孙显华
哈本厚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家搬至大马路庆安里。庆安里是一条由大马路直通海边的南北走向的水泥路,路东边有数个胡同,路西边有间隔数米的多个门栋。
在庆安里西侧中部,有一个小木门正对着东侧的第三个胡同口,由于此门没有门牌号,且刷有绿色油漆,居民习惯称之为“小绿门”。令人不解的是:几乎整个庆安里都是大门脸,缘何这“小绿门”既无门牌号,又是小门脸?原来,这是拔丝制钉厂家属区的便门,其正门在十字街上,门栋高大无比。烟台人用的铁丝、钉子多是这个厂出产的,他们的产品还向外地销售。
烟台首家拔丝制钉厂生产实况
怀着好奇,我来到十字街,尚未找到正门,已听到“咣当、咣当”的巨响。循声而去,只见黑漆门面高大庄严,门边墙上挂着个白底黑字的大牌子,高大的木门两侧贴着大红纸的对联。我对着门缝向里望,什么也看不清,只感到一股热浪从门缝中钻出来,烤得脸发烫。
那时我还没上学,认几个字有限,只能认出门牌:十字街44号。一位老者一手捋着山羊胡,一手指着大牌子告诉我:这家华新拔丝制钉厂是烟台这个行业第一家,这业主很有学问,新中国成立前就已小学毕业,叫孙显华,这对联的上联为:彰显华夏万象新,与他的名字显华有关——彰显华夏,用得真好,也招人喜欢。下联是:新德新权新政策,业主很有创意,用他三个儿子的名字——孙新德、孙新权、孙新策组成下联,横联为国强民富。总体的意思是:父子几人同心协力干大业,欲把新中国万象更新的含义囊括其中,家国情怀,足以可见。
一位膀大腰圆的青年人,拉着一辆人力大胶轮车,在厂门口停下。“吱嘎”一声大门开了,内中的情景令我终生难忘:迎面一座二层木楼,地面摆放着不同型号的盘圆钢筋,还有几箱成品。木楼深处的大院内,一支高高耸立的大烟囱正“咕咚咕咚”地冒着青烟,烟囱的下部是一个大烘炉,炉内烈焰升腾。
一捆刚出炉的盘圆钢筋放在一个巨大的钢盘上,中间插入一根钢柱将其固定,盘圆的一端被一台机器拉紧。镶嵌在北楼粗大木梁上的电动机,通过皮带带动着这机器旋转,托着盘圆钢筋的钢盘缓缓转动,盘圆钢筋被拉细拉长,制成各种型号的铁丝。伴着“吭哧、吭哧”的响声,另一台制钉机机头左右摇摆,向左一摆,一枚钉子脱颖而出,向右一晃,又一枚钉子拋进硕大的铁盘上。盘圆钢筋就这样变幻成不同型号的铁钉。
而另一捆刚出炉的钢筋,透过一个模具,被身边的机器拉细拉长,通红的颜色也渐渐变暗变灰,眨眼间又被镀上雪亮的表层,被卷在一个缓慢转动的铁架上。——这就是我家平日晾晒衣服用的铁丝条!当然,这铁丝有多种粗细,用途也各有不同。
一时间,无法看清院内、机房内,有多少条皮带挂在多少个大钢轮子上,带动着多少台机器在急速旋转。
这就是一个孩子眼中烟台首家拔丝制钉厂的实况,而其艰难的历程,说来话长。
孙显华来烟创业,第一份订单来自解放军
1917年,一个男婴在山东昌乐呱呱坠地,父亲怀着望子成龙的渴望,为其取名孙显华。果然,显华天资聪慧,上私塾进学堂,深受先生喜爱,渐渐出息成了一个好少年。
由于家境的关系,孙显华13岁那年便决定辍学,闯荡江湖,他含泪跪地拜别父母,告别养育自己的故土,发誓要干一番事业。
他背上小包袱,手持木棍,背井离乡。渴了,喝口山泉,饿了,啃一口冷干粮,上坡下塂、穿山越岭,用木棍防劫匪、斗豺狼。徒步走、住客店、坐马车,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开埠城市——烟台。
14岁那年,他在烟台利达车行当学徒。车行坐落于大马路与十字街交叉路口的西北角,这里是烟台街的繁华地段。那时来烟闯荡的学徒大都大字不识一个,而显华不仅上过私塾、进过学堂,且勤奋好学、肯吃苦耐劳,深得老板赏识,薪水一涨再涨。
仅仅几年工夫,显华就不再甘心寄人篱下当学徒工了。1935年,他与人合伙共营奇山车行。经过磨练,显华的技艺更加成熟,且懂得经营,奇山车行生意红火。
1939年,孙显华娶妻生子。当第三个孩子降生之后,他渐感生活的压力,灵机一动,与妻子赵秀兰一起自立门户——瑞华车行在鞭炮声中诞生了!它坐落于云龙街东头路北,主要修理与插装自行车。妻子除担起家务外,还是车行的主力,夫唱妻和,经营得得心应手。
烟台第一次解放后,不久又沦陷。在烟台即将二次解放的消息传来时,富豪纷纷逃离,房价大跌。显华对未来充满信心,胸中潜藏大目标。瞅准这个时机,夫妻二人一商量,利用开车行赚来的积蓄,于1947年买下了位于十字街44号(后改为40号)的20间房子和一个院子,奠定了创业的基础。
有了厂房,还需技术与设备。显华直奔天津,来到朋友开办的一家拔丝制钉厂。落座之后,一杯水尚未喝完,就急忙奔向车间,将整个生产线从头到尾看遍,边问询、边记录、边画草图,累得满头大汗。朋友不禁称赞说:有你这般创业精神,烟台拔丝制钉厂必定兴旺发达!
回到烟台,显华对自己的工厂,心中已有了周全的规划。购置设备资金不足,他便向银行贷款。银行信贷员登门考查、商谈后,资金迅速到位。
电力是工厂的根本,他们找到东陞街的可可电力行,为工厂拉了专线。
接着,他按预定规划,四处奔走,购置设备。设备到位后,立即聘请专业人员来厂安装。北楼为8间房,楼上楼下各4间,都是无间隔的房子。拔丝机、制钉机、抛光机安装在楼下,人工手摇镀锡机安在楼上,楼中高处的墙壁安上粗大的木柱,一台台电机便安在木柱上,每台电机都用皮带与各类机器相连。在此期间,显华的兄弟与亲朋好友都赶来帮忙。
宽敞的院内,他们对简易平房进行了相应改造,分别建起模具车间、热处理车间、烘炉车间、危险品库等等。
西楼楼下本来无间隔的四间房,成为原料与成品仓库,中间的空地便成为正门进厂过道,楼上四间除办公室与账房外,其余都由孙显华的孩子居住,并建有专门通道与厂区隔离。
东厢四间平房有灶台、火炕、走廊等,这里是生活区,有便门——小绿门与庆安里相通,孩子们严禁进入生产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华新拔丝制钉厂”正式挂牌之时,恰逢烟台二次解放,接到的第一份订单便是来自解放军:拔铜丝制导线。这对孙显华来说是双喜临门,一来开张便有订单,二来得到了政府与驻军的信任与支持,生意自然越来越红火。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孙显华特地请书法家写了一幅自己拟定的对联:彰显华夏万象新,新德新权新政策,横联为国强民富。这对联年年更新,而内容始终如一,孙显华把自家的命运与国家的前程紧紧地连在一起。
工厂突遭事故关闭,晋泰祥高薪聘得孙显华
模具是产品质量的关键。孙显华不仅具备经营的本领,还是一名制作模具的能手。粗粗的盘圆钢筋,制成不同型号的铁丝和铁钉,全靠模具定型。他能打造出标准的模具,还能通过热处理,将模具淬火,达到其要求的火候,使得产品质量过硬。
妻子赵秀兰不仅是家庭主妇,也是厂子的“半边天”。北楼上有她的生产车间,忙完家务之后,她便提一捆细铁丝来到这里,待船形锡炉中的锡块熔化后,便轻轻摇动挂锡机,当铁丝穿过锡炉后,便穿上了漂亮的“外衣”,此产品在市区内供不应求。
不久,夫妻二人有了第5个孩子,为不误生产又保证安全,除上学的两孩外,其余三个孩子全部锁在东厢房里。当他们废寝忘食地干完活,开锁进生活区做饭时,常常见到孩子们睡在地上,母亲只能偷偷抹一把眼泪,把孩子抱到炕上,脱下工作服,开始生火做饭。
由于夫妻二人的共同奋斗,华新厂生产的挂锡铁丝和不同型号的钉子,不仅满足了烟台本地的需求,还相继接到北京、天津、青岛的订单。在一次青岛展销会上,华新厂生产的钉子,受到与会者们一致好评。
1953年初的一天,正当马达轰鸣、机器飞转之时,生产车间承载着多台电机的粗梁突然断裂塌陷,机器坏损,全厂停电。不幸中的万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夫妻二人都惊呆了:事故所造成的破坏,凭孙显华自身的财力与能力,已经无法修复。显华大病,卧床不起,生产被迫中断。
显华的身体尚未痊愈,烟台晋泰祥商贸公司负责人相继前来商谈,高薪待遇邀夫妇二人前往该厂工作,可谓求贤若渴,言词感人至深。二人再三斟酌决定,显华一人去,妻子留在家中照顾子女。
决定是理智的,而感情常常与此相悖。当显华走上岗那一天,守护着孩子们的妻子,连续几天如同丢了魂似的,她渴望工作。
就这样,晋泰祥以高级技师即8级钳工的身份,聘请显华进厂,月薪93元,是当时最高工资,烟台仅4至5人享受此待遇。直至退休,他一直享有这一待遇。
进行技术改革与创新的
历程从未改变
1953年,孙显华成为烟台晋泰祥的职工后,其负责人对于今后的经营理念又有了新的思路。为此,该厂立即又招收了一批员工:宫香远、吕德品、王崇信、王俊山等数人,跟随孙显华学徒、创业。他们将厂内的许多闲置设备进行了维修保养、开发利用,使厂容厂貌及设备焕然一新,紧接着又购置了一批新设备,使所有设备配套成龙。
这样,晋泰祥下属的烟台拔丝制钉厂挂牌营业了,位于南洪街五福胡同。
孙显华带出的那一批骨干,成为该厂的中坚力量——车间主任、工会主席等等。厂方有意让孙显华担任该厂生产厂长。显华坚决婉拒,立志以模具制作为主业,兼技术改革,厂方尊重了他的请求。
此后,烟台晋泰祥五金制造厂的厂名又几经变更,并于1966年改为国营烟台拔丝制钉厂。又于上世纪70年代初,厂址搬迁至跃进路85号,再次更名为烟台新华拔丝制钉厂。厂名厂址一变再变,而孙显华以技师的身份,拿8级钳工的工资,不断进行技术改革与创新的历程从未改变,从而使产品达到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后又出口至10多个国家与地区。
1978年,孙显华从烟台拔丝制钉厂正式退休。他曾自豪地告诉他人,从1953年入厂至今,从未请过一次假,从未迟到、早退过一次。
孙显华退休之时,正赶上改革大潮汹涌澎湃,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烟台芝水筹建拔丝制钉厂,前来聘请他当技术顾问。忙碌了一辈子的孙显华答应了,却依然谦虚谨慎,从不摆架子、耍权威,他忠于职守,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待该厂生产井然有序,就卸任回家了。
孙显华的技术水平与工作态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牟平一家企业又来聘请,在没有讲清各种待遇的情况下,孙显华就欣然接受。他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的声誉比待遇更重要。来人感动地说,技师的为人众人皆知,今日相见果然如此。孙显华在该厂又工作了半年多,见到产品达到标准之后,立即请辞,婉拒额外报酬。
1988年,孙显华驾鹤归去,享年73岁,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烟台拔丝制钉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讯(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聪聪通讯员滕广福路瑞行)今年以来,昌乐县鄌郚镇中学坚持党建引领,实施“校...
昌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昌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