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的未来

半岛都市报 2021-05-30 23:48 大字

不畏舍得,成长自有答案!”近期的热播剧《小舍得》,再次将中国式的教育焦虑摆到了大众面前。从校内成绩到课外辅导班、兴趣班,从一二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面临各自的学习生活困扰,感同身受的可不仅是剧中的三个家庭。

幼儿园、小学、小升初,孩子的童年里,兴趣班和各类课业辅导班,是否必不可少?各种各样的“班”到底算不算是家长格式化孩子童年的一种行为?各种“班”的掺杂,童年的快乐和健康如何保证?如果把这当做一场实验,实验的结果,或者说剧中提到的成长的答案,又会是什么?

一日行迹,两区穿梭

又到周末中午12点,市南区燕儿岛路小学斜对面一栋8层高的写字楼下,开始闪现众多母亲的身影。楼内舞蹈、声乐、钢琴、英语、语文、数学、机器人编程、托管、书法、美术、艺考等兴趣班、辅导班密集,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初中,全部课程都可以在这栋楼里完成。

杨超是众妈妈当中的一员。女儿小六月刚上二年级。周末接到孩子后,她伺候孩子简单地在路边的快餐店解决午饭,还要赶到市北区昌乐路上的另一个兴趣班,那里即将给孩子上舞蹈课的是陈老师。为了能选到这位陈老师的课,杨超今年3月份就多方面打听了解,并经一位亲戚搭桥连线,给女儿报上了名。

杨超1986年出生,研究生毕业,做过两年老师,自己也能做女儿的老师。在孩子未来的规划中,教育算是她熟悉的路径,也是她为孩子创造一个有保障未来的最可及资源。

带孩子上辅导班时,有些课程,像学而思数学、新东方英语,都允许家长旁听,或者在教室外看直播。有时候她会跟着老师的课程,认真做些笔记,万一孩子听不懂她好回家继续辅导。

时间安排上,工作八小时以外以及周末的课程,都是由她陪着孩子;周二和周四下午的课,只能交给孩子的姥姥姥爷或者爷爷奶奶。为了尽量减轻四位老人的负担,也为了女儿辅导班的效果,只要课程不超过三个小时,杨超都贴身跟上。

加减选择,寻找天赋

孩子想的是什么?天赋在哪里?从女儿小六月1岁开始,无论孩子在不在身边,杨超时不时地都会考虑这两个问题。

孩子两岁时,杨超就曾给孩子做过一个天赋预测的测验,一共20个选项。据说其研究者是美国耶鲁大学的罗伯特·斯腾伯格博士,意在通过20个或是或否的选择项,来判断孩子的天赋所在。依据选项的不同,孩子可能的天赋潜能被归结到语言、音乐、数学、逻辑、空间、绘画、运动等不同方面。“据说如果能找到孩子的天赋,顺应才能的趋势去努力,更容易让孩子取得辉煌的成就。”

但是杨超也担心因为自己的疏忽而耽误孩子,无效的天赋测验后,从孩子幼儿园中班开始,她尝试带孩子参加各类兴趣班,想通过更为直接的课程实践,了解孩子发展的方向。

所选的课程每位宝爸宝妈都耳熟能详,从蒙氏早教班、游泳班、绘画班、舞蹈班到钢琴班,杨超带着孩子逐一尝试。这期间,孩子熟悉了水性并克服了对水的恐惧,攒了一大摞的绘画习作,弹琴的习惯也坚持了下来。

在小六月的学习教育上,初为人母时的杨超就感觉到,“妈妈”这一角色在家庭中所占的责任更多更大。小六月进入小学后,常规的学校教育不仅没有减轻杨超的负担,反而随着孩子年龄、学龄日益增长而有所加重,小六月的课外辅导课也不减反增。杨超会根据孩子的跟课情况,做适当的增减,也会耐心地征求孩子的意见。

“有的课,比如钢琴、舞蹈,孩子会明确地表达喜欢或者不喜欢;大多数的辅导课该不该上,还是我来决定。”目前,小六月的校外课一共有6项:舞蹈、游泳、主持、语文(阅读与写作)、数学和英语(线上课和线下课)。其中钢琴小六月曾学了5年,但随着大曲子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加上杨超和爱人都是乐器的外行,在发现孩子对钢琴的兴趣越来越小、练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后,便主动放弃了。

作为补充,还是在征求孩子的意见后,2020年下半年,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杨超给孩子又选了一个舞蹈课程。希望能对孩子的塑形、气质方面有所帮助。

作为典型的“80后”,杨超的童年父母没有给她报过辅导班,“只是学过一段时间的钢琴,后来也放弃了”。现在想想,童年时自己没有坚持学下去的钢琴课,还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当决定为练琴5年的女儿放弃钢琴课时,这个遗憾又一次浮上心头,而且被放大了。

“可能真的没有那个天赋吧,我和孩子都没有,只能放弃,省出来的时间,学学别的,或者干脆让孩子多睡觉,长好身体。”接受了自己和孩子都不是天才,杨超觉得只能通过后天努力帮孩子往前走,每一步都得提前打算。

有时候想想,刚上二年级的女儿,已经有了长达6年的兴趣班、辅导班经历,相比之下,基础教育反而成了陪衬。

用心良苦,“定制”童年

上最好的小学,为了最好的初中;上最好的初中,为了最好的高中;上最好的高中,为了最好的大学;上最好的大学,为了更好的工作。在这条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时间链条上,看不清楚的却是孩子的未来。在杨超看来,紧要的时刻可能只有时间链的一段,但为了孩子一个预设的未来,却不得不做到环环相扣,不容懈怠。

偶尔,杨超也会觉得气馁。经历6年的“陪跑”之后,除了孩子一天天长高的身体,她还没有看出小六月和其他的孩子相比,有什么特异之处。

她有一位闺蜜,有日本留学的背景,孩子刚上二年级就已经开始给孩子考察第二外语,还曾就该不该给孩子选择日语课征求过她的意见,当然,杨超提的是反对意见。

她的另一位闺蜜,目前孩子兴趣班和辅导班数量加起来,一共有25个。其中书法绘画课程细化到了硬笔、软笔、素描、国画;特长班具体到舞蹈、主持和田径。有一次,两个孩子、两位妈妈在上学路上遇到了,杨超问闺蜜的孩子:“为什么每天都能做到比其他的孩子提前半个小时到校?”这个与小六月同龄的孩子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我每天睡觉前都觉得有事没做完,第二天一定要早起去做。”说这句话的时候,杨超留意到,孩子的眼神像成年人一样冷静。

陪孩子上作文辅导班,她发现辅导班的老师在批改孩子作文的时候,从用词、写句子各方面,词句新颖得让她自愧不如;但当孩子开始写整段的句子、整篇的短文时,老师开始叫孩子套用固定的模式写作,她这才意识到,孩子写的作文尽管流畅、工整又透露文采,但观察事物的视角,已经与成年人非常像。

刷热播剧《小舍得》时,杨超对剧中的一个片段印象深刻。小学生颜子悠站到了讲台上,看着台下的妈妈说:“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关于这个片段的讨论已经达到数万条:有人站在家长的角度,认为颜子悠“不懂父母良苦用心”;也有人站在孩子的角度,提倡“快乐教育”。为了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评论区里甚至陷入了争吵。

众声喧嚣、莫衷一是。给孩子选定的这些兴趣班、辅导班,是不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必需?会不会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揠苗助长和伤仲永的故事,小学的孩子们都能背诵,也曾是“70后”“80后”家长们的必读课文,老师们讲起这两个故事来也都声情并茂。可为什么一到了教育孩子身上,就全忘了?家长出于自己的担心、为孩子预设未来的这种做法,孩子成年后,还能不能在回忆中感受到一个快乐的童年?

在这场“马拉松”般、注定还要持续下去的陪跑中,这些问题困扰着杨超,也困扰着许多与她一样的宝爸宝妈们。

局内局外,谁的童年

兴趣班的选择,到底凭的是家长的兴趣还是孩子的兴趣?对这个问题,杨超认为是局外人之问。但凡负责任的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会非常认真,甚至可以说并不是一个人所作出的选择。

在杨超看来,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的转圜空间都非常小。每当想到这一点,她都会想起自己远在德国的表弟。“表弟在德国,只比我小两岁,目前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可在他们那里,幼儿园、小学乃至初中方面,根本不存在青岛目前的这种排队、摇号等情况,在两个外甥的成长经历中,一开始就不存在所谓的学前教育、幼小衔接、兴趣班什么的。”杨超说,但每次与远在德国的表弟视频结束,她反而更加坚定了为孩子甄选辅导班的决心,因为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每一次输赢,在德国可能意味着孩子是在与十几人争胜,胜了也就多了十多个机会,可在国内、在青岛,这个数字要乘以二十甚至几十倍。

在个人的教育经历上,杨超自认为“不算同龄人当中的佼佼者”:高中是青岛二中毕业,大学是省内一所著名师范类院校研究生毕业。像大多数“80后”女性一样,工作以后,她的社交圈子基本上限定在高中、大学期间的同学知交以及目前工作单位的几位闺蜜同事,其余的时间就是陪孩子、陪父母、陪亲友。杨超甚至戏称,她这是不是也应当算作一种“被格式化的生活”?

但这一社交圈子,以及这一个圈子所构成的一个群体的“知识结构”和建议,成了杨超针对孩子教育问题做取舍加减的法则。对青岛当前的教育状况稍有了解的市民都知道,杨超曾拥有的青岛二中教育经历,至今仍是很多家长追求的目标,为了能让孩子考上青岛二中或58中,尚有很多的“70后”“80后”家长们在拼命地努力中。而杨超的高中、大学同学知交中,从事的行业可以说涉及到了目前社会行业的方方面面:教育、律师、心理咨询师、医生、公务员,甚至还有媒体记者、影视编剧和二线演员。

“所以你可以想象,每天打开微信,看看他们在群里的讨论,基本上就能了解到过去的一天在这个星球的角角落落发生了什么,当然,随着年龄渐长,陆续融入家庭后的男女同学们,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了主题。”杨超说,兴趣班,只不过是教育这个主题当中的一个小环节。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方面做介绍的过程中,杨超多次提到了这个社交圈,可以看出,圈中知交好友的建议,对她在培养孩子方面的选择,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这并不偏颇,也不算武断,现在社会的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概莫能外吧。”杨超说,这有些像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熟人社会”概念,彼此熟悉的同学知交、亲友通过血缘、地缘或者姻亲组成的这个群体,在孩子的教育、求职或者求医看病方面提供建议或者帮助。当然,事情不一样,圈子的建议不一样,而且多数时候就某一件事会有不同的声音甚至争执,最终还是要靠杨超自己做出选择。

新闻推荐

战场上拼下的三等功他“藏”了起来 曾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浴血奋战的大圩镇老兵讲述激情燃烧的岁月

奖章和证书被余忠银“藏”在箱底。余忠银对当年战斗场景历历在目。三等功奖章、立功受奖证书、自卫还击作战...

昌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昌乐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