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味儿”让初中地理课堂趣味横生
◎王迎春
地理学科理论化、抽象化、概念化的知识特点,让正处于成长期的初中学生望而生畏,客观上影响了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学实践中,笔者致力于将“土味儿”十足的乡土地理素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新课导入时“抛砖引玉”。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身边事、身边物等乡土地理知识设计导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述《世界的气候类型》时,首先展示“风筝会放飞景观”“欢乐海人潮涌动”“硕果累累的果园”“人民公园雪景”等学生熟悉的场景,然后设问:“这几幅图片展示了潍坊哪几个季节?外市、外省、外国的气候也会和潍坊一样有这样分明的四季吗?”以此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开始了本节课的气候之旅。
详解难点时“由近及远”。具有较强抽象性的地理概念,是学生接受的难点,往往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甚至会产生混淆。笔者试图用本土化的实例,把遥远的概念拉近到学生的身边来讲解,进而化抽象为具象。如讲解《交通运输业》一节中的“枢纽”概念时,笔者以建成不久的潍坊北站为例,展示了铁路枢纽示意图,介绍济青高铁、京沪二通道、潍莱高铁、环渤海高铁四条高铁线将在此交汇。学生对济青高铁和潍莱高铁有着非常直观的感受,思维也因之而活跃起来。教师趁热打铁,把通过潍坊的几条重要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一一介绍,交通“枢纽”的含义由此变得具体生动,易于理解。
知识拓展时“锦上添花”。为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每遇到具有普遍共性的课程章节,可将课本知识适当与乡土地理知识进行并联,从而帮助学生以切身的感受,形成对知识的深度认知。如《海陆变迁》一节涉及引起海陆变迁的多种原因,包括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为活动等几个方面的知识点。为了强化理解,笔者设计了潍坊昌乐火山口遗迹及蓝宝石、临朐山旺化石、填海造陆而建的潍坊港、青州仰天山的盘山公路等几组实例,启发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依次分析其成因,既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究教学时“因地制宜”。如在讲授《中国的农业》一课时,提到农业发展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结合关于南北方饮食习惯的活动作业题,适时介绍潍坊是一个农业大市,有着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寿光和潍县萝卜。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潍坊地区南部多山,中部地势低平,北部滨海地区,潍坊的农业是如何布局和发展的?同学们通过热烈的讨论,最终分析得出结论:南部发展林果业,中部发展种植业,北部则适合发展渔业。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实现了知识的位移,明白了中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作者单位:潍坊市寒亭区第六中学)
新闻推荐
□潍报全媒体记者何赛通讯员于强走进昌乐北大公学,崭新的教学楼、新时代广场、科技创新实验楼都...
昌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