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绿色接力 三代人孤山护林 祖孙三代一家八口在昌乐唯一的国有林场演绎动人故事

齐鲁晚报 2021-03-13 06:57 大字

殷治才(左)和殷国强父子二人在林场巡视。孤山林场是昌乐县唯一的国有林场。在这里,从殷培德到殷治才再到殷国强,一家三代八口人日复一日地造绿、守绿、护绿,远离喧嚣的都市生活,与大山为伍,与森林为伴,用脚步丈量山岭,60多年间,一代接一代守护祖辈用血汗造就的绿水青山。

文/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炳文蔚晓贤马小杰

三代人的绿色之恋 3月2日,孤山林场。前一天,一场春雪突然而至,青松残雪的美景让人们心旷神怡。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眼前所见的林海并非自然造化的杰作,而是60多年来靠人力营造的奇迹。

今年55岁的殷治才是孤山林场工作时间最长的护林员之一,他的手机里保存着一张翻拍的老照片,这是父亲殷培德唯一的一张工作照。照片中,父亲背着一支步枪精神焕发,而他身后是当时正在建设中的孤山林场。

1959年11月,孤山林场开始建设,殷治才的父亲在一个远房亲戚的引荐下辞去建筑公司的工作来到孤山,成为第一代林场工人。

“那一辈人吃的苦,是现在的人想象不到的。”说起父辈们当年造林的场景,殷治才不禁感叹。八岁那年,殷治才第一次跟着母亲从高密赶到林场探望父亲。他看到父亲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就起床下山去挑水,一担水挑上山,来回要走六七里山路,挑水并不是为了洗衣做饭,而是为了给树浇水。工人们把树苗背到山上,用铁锹、洋镐在石头山上挖坑,把树苗培好土,再用水瓢舀水浇树。工人们硬是靠着自己的一双手把一棵棵雪松、侧柏、槐树、枫树苗栽进了荒山里。

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树苗已成林海。

1980年,根据国家的政策,殷治才的大哥殷治友被特招进孤山林场,从此殷家父子二人都成了护林员。后来大哥在林场认识了在林场工作的大嫂韩明香。

1987年,父亲殷培德退休,按照当时的政策,儿子可以接父亲的班。当父亲提议让他去接班,起初他并不乐意。林场条件那么艰苦,挣钱又少,可是父亲对他说,造这片林子不容易,守好更难啊!

当时只有20岁的殷治才听了父亲的话,背着行李上了山。

工作期间,殷治才在林场遇到自己的爱情,他和林场女工王新红结了婚,而他的岳父王云秀和岳母于俊英也全是林场工人。直到儿子殷国强最终也成为一名护林员后,像他们这样一家三代八口都是护林员的家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

倔强老头的绿色坚守

只有真正成为一名护林员,才能体会护林员的苦。

山上没有水,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下山挑水,到了冬天,遇上大雪封山,无法下山挑水,林场工人们就只能吃化开的雪水。种树浇的水也得人挑,有些种在高处的树,浇水不方便,就采用人海战术,30个人排成一列,一瓢一瓢往上传。山上没有电,靠煤油灯照明,那时候煤油也紧缺,煤油用完了,晚上就只能摸黑,“说起来你们也许不相信,直到2004年,我们林场才接上电。”殷治才苦笑着说。

然而,比起艰苦的生活,艰辛而危险的工作更令人抓狂。“护林最艰难的时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殷治才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护林员与盗伐者进行着游击战、拉锯战,被盗伐者辱骂、拳脚威胁是家常便饭。

“我的生活里除了种树、护林外,没有别的。”殷治才告诉记者

90后小伙的绿色接力

眼前的这片林场,殷国强再熟悉不过了,但怎么也没有想过,将来有一天会回到这里,像祖辈、父辈一样成为一个护林员。

殷国强生于1992年。2016年的一天,父亲找他谈话,林场正在招人,问他想不想去。这一幕像极了1987年爷爷让父亲接班的情景。最终,殷国强答应了父亲。

与祖辈和父辈相比,殷国强的工作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爷爷那一代主要是种树,父亲一代只要是防盗伐,我们则主要是防火。”

在工作的时候,殷国强和父亲偶尔会相遇,两个人一个飒爽英姿地骑着摩托车,一个背着挎包步行巡逻。父子二人相视一笑,各自前行,而在林海的另一边,母亲王新红也在用脚丈量着山林。60多年间,爷爷和姥爷早已去世,姥姥、伯父、伯母退休,如今坚守在林场的就剩下他们一家三口。

新闻推荐

立德树人 思政铸魂

□潍报全媒体记者何赛通讯员于强走进昌乐北大公学,崭新的教学楼、新时代广场、科技创新实验楼都...

昌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昌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