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材生”回潍研发种子

潍坊晚报 2020-07-09 08:58 大字

在寒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花生地和南瓜棚里,每天早上五六点钟,都能看到一群小伙子在忙活。他们的装扮与普通农户没有太大差别,可仔细一看他们手中的工具,不是锄头、铁锨,而是笔记本、电脑,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一堆数据。他们就是这片地里花生和南瓜种子的研发人员。7月8日,记者走近这些科研人员,听他们讲述种子研发中的各种故事。

失败是家常便饭,科研人员必须有强大的内心

1985年出生的姚立祥,2006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种子研发工作。“我们研发团队有十几人,我应该是当中学历最低的,他们都是研究生、博士。”健谈的姚立祥一开口就打破了“科研人员不苟言笑”的“呆板”形象。虽然学历“低”,但从业经历长,作为高级农技师的他如今是团队的“中流砥柱”。

姚立祥出生在昌乐一户农民家庭,当年考上大学选了农学专业,但家人给他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以后不要回家种地。没想到毕业至今,他一直在和土地打交道,他笑称这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公司最初主要是研发高油酸花生种子,五六年前又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了西葫芦科种子的研发。”姚立祥说,做种子研发是一项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工作,新品种研发的过程类似于数学中的排列组合,他们会根据市场需求,将不同种子进行“重组”。这个过程中,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外,也需要部分运气,可能前面一直培育不成功,偶然一次机缘巧合就成功了。“失败对我们来说再平常不过了,科研人员必须得有一个强大的内心。”这是姚立祥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十几年来,他经历过种子不出苗、果实奇形怪状、口感连狗都嫌弃等各种各样的失败,但这也是他下次绕开失败离成功更进一步的“通关秘籍”。

田间地头采集数据并比对,最需要耐心和细心

在实验室将种子培育好后,下一步就是种进地里,对发芽、开花、结果的全过程进行数据记录,之后还要对果实的外观、口感等进行评价。“这些观察数据在我们行业内叫植物新品种测试,简称DUS测试,即对新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进行数据统计对比。”今年30岁的赵效杨2016年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毕业,在北京工作了一段时间,2018年回到潍坊后,刚接触的工作就是对花生品种进行DUS测试。

“那时种植基地不在寒亭,我们就昌乐、昌邑、莱西的基地挨个跑,每次出去都要待上两三天,出苗率、叶片颜色大小、花朵颜色大小等,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赵效杨说,花生一年只能种一季,而判断一个新品种适不适合推广种植、能不能满足市场要求,需要DUS几年的数据做支撑,这期间一旦出现数据不一致,他们就要一点一点找出原因来分析。

不仅花生要一代一代进行DUS测试,现在棚里还种着十几个新培育的南瓜品种,同样需要采集各项数据。每天进棚里对南瓜进行观察,详细记录南瓜上的条纹数、颜色深浅等。“如果长时间不去地里,我反而会不习惯。”在赵效杨看来,做DUS累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有耐心、要细心,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才能为后面的改良升级提供基础。

一个品种获得登记证书,还有四个品种在公示

种子种进地里后,除了担心种子本身培育失败外,姚立祥他们最担心的是来自外界的“意外”。他们培育的第一代花生只有十几棵,好不容易等到结果时,却在一夜之间被人给拔走了,“幸亏花生结果多,在地里深刨几下还能捡个‘漏’”。被“偷”的次数多了,姚立祥也总结出了“防盗”经验,那就是将插在地里的品种牌全部撤掉,转而在电脑上绘制地里的分布图。

前年因天气原因,姚立祥的研发成果毁于一旦。“我赶到昌乐的试验田时,新种的42个品种花生几乎全被冲走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姚立祥苦笑说,赶上下大雨能有啥办法,只能重新研发。

姚立祥表示,目前他们研发的一个花生品种已获得《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还有4个品种进入了公示阶段。除了种子研发、种植外,公司还对花生进行深加工,形成一个闭环链条。“研发的过程是枯燥的,但看到自己研发的品种能推向市场,获得市场的认可,有满满的成就感。”姚立祥说。

文/图本报记者窦圆娜

新闻推荐

贫困户的“幸福小院”

□本报记者付生走进昌乐县朱刘街道贫困户柴同松家,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布置得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蔬菜生机...

昌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