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种地?怎么种地?
去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高于全国7.8个百分点;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8%。
全市建有省级农民教育实训基地35处,市级“田间学校”45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经理人等1.63万人。
全市认定各类实训基地293个,3000多名农业专家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每年培训职业农民达15万人次。
每年示范性培训300名村党支部书记,对2.8万名村“两委”成员集中轮训。全市已搭建农村创业孵化基地40多个,培育创业创新人才5300多人,培训新型农民社员10万人次。
□本报记者付生石莹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
着眼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潍坊市在高素质农民教育上勇于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接地气、有实效、受欢迎的农民教育特色之路,着力破解农业生产“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推动农业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去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高于全国7.8个百分点;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8%……农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农民”正在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聚合政府、院校、社会“三方资源”,开放式办学,构建农民教育大培训格局
“小麦生产的绿色高质栽培技术有哪些?”“当前小麦病虫害怎么防治?”“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小麦种植收益?”在小麦丰收季到来前,潍坊市部分新型经营主体代表80余人参加了潍坊职业农民学院2020年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观摩培训班。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潍坊市是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市,涉农产业多、农民人数多,教育培训需求量大。农民教育资源不足、培训机制不活的难题如何破解?
坚持把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相结合,由市政府主导,市里专门成立乡村人才振兴专班,充分调动政府部门、职业院校、社会办学三个积极性,凝聚起农民教育的强大合力。
农业农村部门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利用市县11处农广校专业化师资和体制化配置优势,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引领带动型农民实施“分类培育”,采取“菜单式”培训、“模块化”教学、“准军事化”管理等手段,进行农学结合、工学交替、学时累进模式“分段培养”,建立起了从培训到培育的长效机制。全市已建有省级农民教育实训基地35处,市级“田间学校”45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经理人等1.63万人。
各县市区也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实践。昌乐县创办职业农民讲习所,采取“讲习所出菜单、农民出订单”的双证认证培训模式,农民培训合格后,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农民讲习所颁发结业证书。该县已先后培训结业农民1.2万人,有4800人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培养了一批农作物植保员、花卉园艺师、庄稼医生等乡村振兴实用人才。
潍坊市还积极组织“走出去”学习培训,在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举办现代农业发展培训班,组团到以色列、荷兰、日本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农业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引进先进技术,每年外出培训6000多人次。
……
发挥职业院校优势,提升专业培训效能,是潍坊市推动高素质农民教育的一大特色,效果凸显。
作为全市农业领域教育高地,潍坊职业学院把加强农民职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面向农村新生劳动力、农业技术骨干、回乡创客等人员,开展学历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就业指导等多层次培训。
2018年,潍坊职业农民学院挂牌成立,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市政府分管市领导任理事长,市财政每年补助1000万元专项经费,形成“政府主导、学院主体、社会参与、协作共育”的培训机制。学院实施“三三”培训模式,即开展“学院—分院—教学点”三级办学,打造知名专家、学院教师、“田秀才”三支师资队伍,运用固定课堂、田间课堂、空中课堂“三种课堂”教学,先后在各县市区农业园区、涉农企业等设立13个分院、30个实践教学点。2019年,共开展培训96期,共计10285人参加。
山东畜牧职业学院是畜牧类教育龙头,他们打造了以主校区为理论培训主体,以安丘、寒亭教育培训服务中心为实践教学两翼的“一体两翼”培育孵化模式,先后开展动物防疫员、兽医卫生检验员等培训2万多人,还与新希望集团共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每年为企业培训业务骨干数万人。
在政府与职业院校之外,潍坊市对出资兴办农民培训机构的市场主体,按规定享受税费减免、土地流转等政策,社会力量办学,市场培训活力迸发。全国大棚蔬菜发源地寿光市三元朱村投资建设山东农业科技职业培训学校,主要开展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先后培训国内外学员1.2万人,推出“乐义果菜技术推广计划”,每年培训中西部农民骨干5000人,向国内外选派优秀技术员4000余名,现有140多人常年在外传授技术。
慧三浓职业培训学校创新微信QQ群、电话热线、云堂课、收音机“空中四条线”和学校大课堂、实训基地、田间课堂、农科驿站“地上四个点”培训模式,在全国设立分校和科技服务站56家,开展乡村青年、农业经理人等培训4万多人,承接了13个省市区的培训考察任务,被评为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创新典范单位”、全省“优秀农民田间学校”等。目前,全市社会投资创办新型农民培训机构35家,年培育能力20万人以上。
用好田间、网络、展会“三大课堂”,融合式培训,满足农民教育多元化需求
培训方式接不接地气、教育方法受不受欢迎,是影响农民培训实效的重要因素。为此,潍坊市立足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和产业发展需求,在利用固定课堂教学的同时,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培训手段,通过采取农民喜闻乐见、方便实用的形式,把培训办活办实,办进农民群众的心坎里,办到产业发展的“节骨眼”上。
寿光农技中心的刘春香,坚持到田间地头的一线为农户排忧解难,通过现场观察了解及诊断,总能为农户提出一整套的技术管理措施,及时有效减少农户损失,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平均每年现场培训指导农户1500多人次。孙家集街道胡营村菜农刘伟经常会趁刘春香到田间指导的时候,求教大棚菜种植技术。“种菜技术不断提升,我们也要及时充电,有时候专家们的一次指点能让菜农多挣一两万元。”刘伟说。
农民进课堂,专家下田间,把课堂更多地设在田间地头,让农民根据生产需求学技术,有效破解了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仅市农科院就有50多名蔬菜、果树、大豆、植保专家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民种养加生产,被农民亲切地称为“家里人”。
现在,全市认定各类实训基地293个,3000多名“家里人”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利用瓜菜换茬、雨冬季农闲的时间,组织“插空”培训,满足了农民时间上的要求。他们根据特色产业种植、养殖及病虫害防治需要,组织“定向”培训,解决了部分农民缺乏实际操作技术的难题。同时,紧扣主导产业发展,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开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乡村旅游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特色专题班。如今,全市每年通过“田间课堂”培训职业农民15万人次。
把讲座搬到网络线上,让培训更加便捷高效。在寿光市崔岭西村,村民崔江元通过参加网上培训,学用物联网技术“远程控制”3个长度超过300米、宽度23米的特大蔬菜大棚,在手机上轻松一点完成喷淋、施肥、植保、卷帘等多种作业,工作效率是过去的10倍以上,并带动全村260户发展350多个这样的第七代蔬菜大棚,每个大棚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引导农民网上选良种、学农技、查信息,潍坊市先后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中国农科院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职业学院和培训学校教师、当地“土专家”等组成专家师资库,通过各类网上平台,开展线上培训。
在开展培训的同时,各培训机构利用微信网络,带领农民发展线上销售。八喜文旅集团通过“八喜旅游网”为农民提供乡村旅游发展、农产品营销、电商培训等产业链创收服务,其中帮助全国文明村青州市侯王村打造网上“孝美侯王”旅游品牌,年实现旅游和农产品收入400多万元,户均增收一万多元。
让培训更加专业精准,潍坊市充分利用各类展会、科研平台、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培训,提升农民教育的质量档次。
第二十一届寿光菜博会暨2020种博会采取网上“云逛会”的模式举办,应用5G+VR技术,集中展示了6200多个蔬菜品种、80种种植模式,吸引浏览参观180.7万人次。包括青州花博会、昌邑苗博会、潍县萝卜节、临朐大樱桃节、昌乐西(甜)瓜节等特色产业展会,都成为农民以会代训学习平台。
不断加速的农业园区和专业合作社建设,显著增强了农民打造培育品牌农产品的理念和行动。寒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发展潍县萝卜、寒亭西瓜两大特色产业,先后引入郭牌、小乐、中耕未来等12家示范龙头企业,由各龙头企业对园区内150家家庭农场、7000多个种植户进行全程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经营,辐射带动2.6万人增收致富。
全国首批8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之一的潍坊配送分中心启动运营后,已先后认证“菜篮子”生产基地60家,带动了农民增收和企业发展。
建设领头雁、带头人、新农人“三支队伍”,精准式培养,锻造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
农村人才匮乏、后继力量不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才培训体系不系统、不精准。分类培养、梯队建设,潍坊市重点培育能够扎根农村、奉献农业、服务农民的各类人才梯队,让乡村振兴后继有人。
初夏时节,万物竞茂,走在“全国文明村”高密市松兴屯村,一个个高标准葡萄大棚掩映在绿荫中。村党支部书记徐林收告诉记者,他们坚持把参加学习的收获,用于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致富上,通过组织土地流转,发展鲜食葡萄、大棚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全村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
在坊子区洼里村,村党支部书记、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刘向东介绍说,参加赴台湾考察学习后,他们引进研发“智能床”种植叶菜,运用种植基质、酵素发酵、自动控制等新技术,一年可生产叶菜16茬,亩产值100多万元。
打造“领头雁”队伍,让乡村振兴有更多“带头人”。市县两级党校实行“小班式+精准化”,每年对300名村党支部书记进行示范性培训,对2.8万名村“两委”成员集中轮训,每3年一次组织全体党员进县级以上党校。
山东(寿光)农村干部学院针对农村干部、职业农民开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综合治理、人居环境提升等特色培训,打造了120多个现场教学点和33条观摩培训线路,通过案例教学、访谈教学、情景教学等形式,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学员的培训需求,先后为17个省市区举办各类培训班164期1.5万人次。
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潍坊市依托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国家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年轻一代,对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农村青年中的技术能手,开展经营管理和科技知识培训,着力打造培育一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
寒亭区、昌乐县在西瓜种植大户中,率先开展“四改”技术推广培训,把小棚改大棚、匍匐改吊蔓、大瓜改小瓜、线下改线上,发展一蔓一瓜种植,小瓜皮薄、糖度高、口感好,满足了高端市场需求,每亩增收2倍以上,带动了西瓜产业发展。
“齐鲁乡村之星”梁增文,从事农业科技20年来,选育推广了40多个蔬菜新品种,其中“永盛先锋”芸豆占全国同类品种市场份额的60%以上;年生产繁育豆类蔬菜种子30多万斤,在全国发展种植150万亩。
为农村创业“新农人”赋能,潍坊市对各类创业人员量身推出“创业套餐”,开展政策扶持、平台孵化、教育培训等“一揽子”保障服务,广泛吸纳“雁归群体”、高校毕业生、城市人才“上山下乡”创新创业。
“种个西瓜给娃儿吃”,80后大学生白领返乡创业者宋会灵,以自己孩子乳名注册种植“小乐”西瓜,把西瓜文化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制作了《小乐的故事》绘本,依托每日优鲜、家乐福、盒马鲜等平台,带领合作社30多户瓜农把“小乐”西瓜销售到了国内外。
华以农业董事长王春林从以色列回国创业,在以色列设立“中以技术转移平台”,对RFS水培技术“引进、孵化、再创新”,发展水培蔬菜工厂化生产,申请自主知识产权17项,并在河北、贵州、甘肃等地产业化推广,与阿联酋、菲律宾、韩国等国家签署了合作意向和协议,其做法在央视二套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第八集“创新体系”中播出。
截至目前,全市已搭建各类农村创业孵化基地40多个,培育创业创新人才5300多人,培训新型农民社员10万人次。潍坊市也被农业农村部评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创新基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晓强)根据省政协2020年重点工作安排,6月16日至17日,省政协副主席赵家军带队围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
昌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昌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