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 莱山的沉默与回声

大众日报 2020-06-14 10:46 大字

□ 王月鹏

莱山既不高大,也不险峻,却是秦汉时期的八大名山之一。《史记》载:“华山、首山、太室(嵩山)、太山(泰山)、东莱(莱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这是古代帝王祭祀莱山的最早文字记载。莱山拥有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既与齐地八神之一的月主设在此山有关,也与先秦古国莱国有关。莱国原是东方大国,最初的辖区至少包括胶莱平原和胶东半岛,中心区域应在胶莱平原昌乐一带,后来建都临淄的齐国不断蚕食莱国,莱国被迫东迁。位于龙口的归城遗址应是莱国东迁后的都城。归城遗址就在莱山脚下。

西周时期,周武王分封了为数众多的诸侯国,姜太公封在齐国,国都在营丘。关于营丘的确切位置,众说纷纭,现在一般认为是在昌乐一带。姜太公所得到的齐国封地,起初的面积不大,大约也就是营丘周围方圆百里的地方。当时,位于齐国东部的莱国是东夷大国,占据了山东半岛的大部分土地,而且齐国的封地“营丘”,被封之前也属于莱国的地盘,周武王把这个地方封给了姜太公。齐国被封在莱国的土地上,两个国家的人,杂处而居,这也意味着齐文化与莱文化必会发生相互渗透和影响。齐文化最终根深叶茂,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吸收了莱文化的营养,正如《史记》所记载的:“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齐国开国之初,姜太公尊重当地民风民俗,推行通商开放的治国之策,得到了人民的拥护,齐国迅速强大起来。在齐都博物馆,有一段记载,大致的意思是:带4匹马1辆车来的商人,免费吃住;带12匹马3辆车的既免费吃住还免费供给饲料;带20匹马5辆车的除了上述优惠政策以外,还专门配备5个服务人员以供使唤。

这条“招商引资”政策距今已经2600多年了,我们不得不惊叹于齐王的远见卓识。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系列改革,齐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一方霸主,最终灭掉莱国,强令夹在齐鲁之间的牟子国东迁。按照齐鲁文化研究学者王志民先生的说法,齐国的发展壮大,是与不断东扩、伐莱、灭莱结合在一起的。莱国当时是富庶之地,盐业非常发达。春秋后期,齐国灭了莱国,整个胶东半岛尽属齐国所有,齐国成为称霸东方的强国。

如果当年没有莱国,齐国可能成就霸业吗?如果灭六国的,是齐国而不是秦国,那么历史又该如何走向?

历史没有“假如”。历史上的莱国,更多地被历史本身遮蔽了。

我们去到莱山的时候,山脚下的梨花开得正好。因为前些日子天气骤寒,花期比预想得要晚一些,并未完全绽放。这样也好,花看半开,酒至半酣,正是最好的状态。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古代的智者,寻山逐水而居,与山水对话,把自己融入山水之间,这是一种境界。现代人与山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游山玩水,到此一游,然后很快复归城市,并没有真正与山水对话,山水只是他们的一个临时出口;他们对着山水倾诉之后,却没有聆听山水的耐心。他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聆听莱山。巨大的沉默里,我听到了历史的回声。

这座山一直在这里。除了时光的手,没有任何外力可以真正改变它。

从莱山走下来,我们去到著名的归城遗址,那是当年莱国东迁后的都城,可谓当时胶东半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古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沿山围筑,周长十公里,环抱着现在的归城姜家、和平、南埠、曹家等八个村庄。“内城”略呈长方形,城墙用泥土层层夯筑而成,至今尚存一处遗址,村人称之为“点将台”。

我绕着归城遗址走过。身边是村庄,炊烟袅袅,如同那些历史的烟尘。手抚泥墙,转头看一眼旁边的村庄,遥远的历史与日常生活在同一个平面出现,我是一个介入者,我同时看到了它们;或者说,历史与当下,同时进入我的内心,在我的内心掀起波澜,然后很快就复归平静了。那段神秘历史与日常生活,可谓咫尺之遥。再神秘的历史,老百姓也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瞳孔来看待的。有些东西被过滤掉了,这是一种局限,也可能是一种幸运。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逻辑来生活,历史却在他们的方式和逻辑之外化为一堆黄土,孤零零地留存在村庄的不远处。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以外来人的身份闯入这里,看到,并且写下了这些。

新闻推荐

精益求精,扶贫档案材料再完善

为确保贫困户收入精准,该享受到的政策全部落实到位,6月1日,昌乐县鄌郚镇对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档案资料进行再整理、再规...

昌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昌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