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大王”成长记
在昌乐县红河镇小章村,问起谁家平菇种得好,村民们都会脱口而出——张禾庆。54岁的张禾庆种植大棚平菇29年了,摸索出一套完整的种植技术,成为当地的“土专家”。他家种植的平菇品质好、收成高,赢得了远近客商和用户的青睐。
平菇从采摘到进冷库保证不沾水
“菌袋是我们自己做的,种出的平菇品质和品相都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今年的销售也不错。”走进张禾庆家的温室大棚,一袋袋的菌棒整齐排列,一株株的平菇如花绽放,张禾庆表示,每年五六月份,平菇基本就采摘完了,等到立秋后就开始下一轮种植,“你们看看,这一棚正在陆续采摘,菇伞长到这样就该采摘了”。
为了保证平菇的品质,张禾庆在平菇口感和粘度最佳的状态下进行采摘,放在冷库保鲜,这个过程中绝不能让平菇沾到水。“平菇沾上水,味道就会大打折扣。”张禾庆已经种了29年的平菇,对自己平菇的质量信心十足。现在他家有7个平菇大棚,占地6亩,一年循环种植几十万个菌包。最近一段时间,他和妻子每天早晨4时起床,去大棚里采摘新鲜平菇,供给昌乐、安丘等地区的老顾客。
说起种植平菇,张禾庆打开了话匣子,“出菇管理是平菇种植中最关键的一步,它关系到平菇最终的产量和质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水分管理和温度管理。”张禾庆告诉记者,照顾这些平菇就像照顾孩子一样,要非常细心,在平菇生长过程中时刻把握好湿度和温度、每天的通风时间,每个环节都不可忽视,就连浇的水都采用100米左右深井水。
“这些平菇大棚是我们家的宝,这些年来依靠着它们,生活越来越富裕,住进了新楼房、买了小汽车,还供孩子上了大学。”张禾庆对记者说,如今,当地市场对食用菌的需求旺盛,再加上种植户较少,他们家的平菇生意非常好。在致富的同时,他们还积极帮助村里的种植户共同致富,义务提供技术指导,为大家讲授平菇种植技术。就这样,他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大家口中的“平菇大王”。
边摸索边实践,掌握平菇种植技术
说起如何开始种植平菇,张禾庆说,1991年,他通过朋友接触到食用菌种植,抱着试试的态度,他在自己家里种了2000斤棉子皮的平菇,第二年在院子里种了4000斤棉子皮平菇,收成越来越好。1996年,他在自家地里建了第一个大棚,上了1万斤棉子皮平菇,1999年至2003年期间,从一个大棚、两个大棚到现在的7个大棚,他的平菇种植事业越做越大。
种植平菇是个技术活,为了种好平菇,张禾庆四处“拜师”学艺,一边摸索,一边实践,经过细心研究,他积累了很多种植平菇的技术。“搞种植就要不断实践摸索,期间我种过杏鲍菇、白灵菇、金针菇等多个菌种,现在专门种植平菇。”张禾庆表示,从在自家院子里种植发展到现在一年生产将近二十万斤平菇的种植基地,他用了29年的时间。
“无论是干哪一行都要用心,有恒心。”回想起这么多年种植平菇的经历,张禾庆颇为感慨,他遭遇过很多困难,起初技术不过关、销路不畅、效益低,赔了不少钱,但他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总结经验,找失败原因后再重新出发。谈起今年的计划,张禾庆说,疫情过后,他要去外地考察食用菌栽培技术,希望能引进新技术,争取在发菌成功率和平菇产量上有更大的提升。
文/图本报记者隋炜凤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希丽通讯员丛清洁扶到点子上,帮到心坎儿里。昌乐县下足“绣花”功夫,落实帮扶新举措,坚...
昌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昌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