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刑事技术的“老黄牛”
□本报记者薛静
毕业后,苏传三进入公安局工作,由于一脸的成熟相,被同事们冠以“老苏”这个称呼,这一叫就叫了23年。23年里,苏传三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痕迹检验高级工程师,现在是昌乐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副教导员,先后入选全国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青年人才、齐鲁公安英才标兵型人才,多次被评为山东省刑事科学技术先进个人、全省公安机关基层标兵、全省破案攻坚能手、“潍坊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荣记个人三等功一次、嘉奖四次。
他是同事眼中的“大拿”
苏传三大学学习的是化学专业,进入刑警大队技术岗位时,对刑事技术工作一窍不通,“师傅”带着勘查现场也看不懂。面对困境,苏传三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凭着自己执着的韧劲,一边请教一边记录、一边翻书一边学习、一边勘查一边钻研,技术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他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从一个善学的“毛头小子”到步入中年的“老师”,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到独当一面的“技术大拿”。
时光带走了青春,但留下了厚重的沉淀,多年来,苏传三一直坚持“证据是案件定性、审判的关键”,对细节从不放松。由于他“较真”的劲头,苏传三带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仅2018年,就有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技术员、6人被评为全省优秀技术员。
他是业务上的“专家”
自参加工作以来,苏传三对所有接报的案件现场,不论案件大小,都认真全面细致地勘验现场,为事件定性和侦查破案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撑。
在一起羊圈着火事故现场,他与消防大队工作人员、侦查民警一起,顶着刺鼻的气味,全面勘查,综合分析,将该事故准确定性为一起饲料自燃引起的意外火灾。与当事人解释清楚后,当事人说:“我还以为是得罪人了,人家报复我呢。都烧成这个样了还能分析出起火原因,专家就是厉害!靠谱!”通过对该事件的准确定性,消除了当事人准备对矛盾人进行报复的消极思想,及时化解了社会矛盾。在“2016.6.15”汽车爆炸杀人案中,他凭着专业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迅速确定该案为炸药爆炸,分析出嫌疑人使用遥控爆炸装置,同时提取了对犯罪嫌疑人定罪的关键证据,帮助案件成功告破。
他是工作中的“拼命三郎”
“老苏”被叫着叫着,苏传三自己也就习惯了,在案件办理中,他总是以“老大哥”自居,冲锋在前,将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将安全留给他人。
在一起农村的盗窃案件勘查中,为了提取犯罪嫌疑人逃离现场时在半干粪坑中遗留下的足迹,他顶着臭气,毅然决然跳进粪坑内制作石膏模型,为案件侦破确定了强有力的定案证据。在另一起爆炸案勘查过程中,现场发现了未炸的定时爆炸装置,他迅速通知其他办案民警撤离现场,确认其他人员到达安全距离后,在一名助手的配合下,苏传三成功剪断了未炸装置的雷管脚线,排除了爆炸危险。后来专家对爆炸装置进行拆解时发现,如果不紧急拆除,爆炸物早就爆炸了。由于苏传三的果断处置,才没有出现重大影响。
他是技术革新的“先锋官”
警力紧张是多年来基层公安机关的“顽疾”。苏传三深知基层办案民警破案的艰辛,怎么办呢?只有向科研创新要“警力”,要破案力。
在2002年的一起命案中,苏传三提取到一些疑难检材,根据一篇论文,他专门赶赴辽宁找到论文的作者,用其最新的方法检出了嫌疑人的基因分型,成功破获案件,使该案成为第一起汗斑DNA破案的典型案例。“昌乐西瓜”远近闻名,但破坏西瓜的案件时有发生,影响恶劣。苏传三带领团队,主导完成了水雾法显现成熟前西瓜上指印技术,破获了一批案件,震慑了违法犯罪,使该类案件在昌乐基本绝迹。去年,他又和同行们一起发明了“多光源检材发现桌”,及时解决了基层民警现场检验、提取物证不方便的问题,提高了现场勘查痕迹物证的提取效率。
他是家人口中的“大忙人”
穿上藏蓝色的警服,就意味着对“大家”的责任和担当。在苏传三眼中,“大家”为先,只有“大家”平安了,“小家”才能平安。每天忙碌在现场、物证、卷宗中,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这些场景里,苏传三从未缺席,可是在父母的寿宴上、与妻子的结婚纪念日、孩子的家长会,一次次地迟到、缺席,早已成为常态。
一次母亲生病住院,苏传三正好参加一个命案的侦办,多天未能回家,只能让妻子单位、医院两头跑。当问起他的妻子,这么多年作为警嫂累不累时,妻子嘴里说着“累啊,谁让他是大忙人呢!”,眼里却闪耀着星星般的光芒,充满了骄傲。
这就是苏传三。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把光辉和荣耀留给他人,以一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状态,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时刻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新闻推荐
用好各级财政扶贫资金,以产业带动稳定脱贫 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
□本报记者都镇强宋学宝本报通讯员张磊刘宁宁“当初就是看中这个园区的规模、良好的生...
昌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昌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