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刘街道:环保整治攻坚开启乡村美颜模式
□本报记者付生
通讯员刘宁
伴着初夏微风,走进昌乐县朱刘街道。地面绿意浓浓,天空一片湛蓝,几片白色的云朵随风飘动,一幅生态画卷跃然眼前。
朱刘是昌乐的工业重镇,化工产业一直是“当家产业”和“吃饭产业”,每年几百万吨的煤炭、焦炭运输、存储、加工带来的扬尘污染成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是如何拭去尘埃、擦亮蓝天的?“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进环保整治攻坚行动,特别是针对重点企业,运用‘敲开核桃’的方式,进行解剖分析,制定‘一企一策’整治方案,引导潍焦、万山分别投资过亿元,全部新建煤场焦场覆盖项目,从源头防治。”朱刘街道党工委书记赵中国说。
近年来,朱刘街道深度践行生态环保理念,严格落实属地责任,从取缔燃煤锅炉、工业减排、扬尘治理等多方面入手,打出一套精准的大气污染防治“组合拳”,空气环境全面改善,异味降低、雾霾减少,“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不断增加,街道用实际行动履职尽责、改善民生,用真实成效体现抓落实的力度和担当。
借助无人机的视角俯瞰朱刘,投资1亿元,占地37万平方米的“L型”蓝色封闭料场惊艳亮相。该项目是对原有的半封闭煤场进行的全封闭改造,从去年开工至今,相继完成了土建基础施工、网架主体机构施工、网架维护部分施工,煤棚内射雾器抑尘装置等设备10台(套)也已安装完成。
在煤场覆盖项目快速推进的同时,东焦场焦棚覆盖清洁化生产技术改造二期项目也已于4月份正式开工建设。项目现场,挖掘机不知疲倦地扭动着身躯,挥舞着臂膀,全力推动项目建设。目前,土建工程已完成,预计7月底顶棚安装竣工投运。工程将拆除原半封闭式小焦棚,新建高20米、面积约17000平方米的焦棚,可覆盖现筛焦楼、地面除尘等建筑设备,内装喷雾抑尘设施,进一步提升环保治理水平,实现封闭式清洁环保,达到扬尘封闭的环保要求。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步入朱刘街道的各个村庄,整洁的道路两旁繁花似景,花草树木交相辉映,房前屋后再也没有乱堆乱放的柴草垛,电线杆上、树上、墙上“牛皮癣”也得到了根治,村居环境焕然一新,天蓝、水绿、村净成了街道村庄的“标配”。
提升乡村环境质量是朱刘推动环保整治攻坚的重要环节。今年以来,这个街道以“工作落实年”为抓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重点开展“三清一改”和“十乱”整治,经过1个月的整治,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村庄也开启了“美颜模式”。截至目前,共出动人力4000余人次,机械设备1800余台次,清运村内外垃圾7000余立方米,拆除私搭乱建300处,残垣断壁50余处,35个自然村全部达到县级验收标准,村容村貌明显提升。
“我们对村庄墙面都进行了统一喷涂,在村主干道墙面上都绘制了一些体现爱党爱国的文化墙,以往墙面颜色差异比较大不好看,现在好了,经过喷涂、绘制,村庄就像换了个模样。”朱刘店社区主任王辉告诉记者,文化墙经过整体规划,统一绘制,既净化了乡村人文环境,又提升乡村文明、整洁美观。“文化墙”以爱国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正能量为主题,让乡村文化不仅有“亮度”,更有了“温度”。
目前,朱刘街道人居环境进入巩固提升阶段,他们以网格化制度落实推进工作开展,形成科级干部包村、党员干部包胡同、普通党员包村民的工作机制,街道23名科级干部、35名包村干部、128名机关干部、35个自然村负责人、890余名农村党员全员上阵,以点带面、由易到难,确保工作落到实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新闻推荐
科学种植种出优质果合理布局四季有果摘 “塑料大王”田园追梦记
来到昌乐县五图街道归源山庄,只见立体栽培的架子上种满了红彤彤的草莓,采用无土栽培方式种植,上下四层,节约空间,采摘方...
昌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