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退休金捐出来用于本村建设和福利事业;在他和妻子年迈时,年过六旬的女儿从上海来到农村照顾父母 “爱”字代代传

农村大众报 2019-04-15 15:07 大字

在昌乐县五图街道邓家庄村,有这样一户人家:一位名叫王文正的老先生,退休后回到家乡,将自己和妻子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退休金捐献出来用于本村建设和社会福利事业;在他们年迈行动不便时,年过六旬的女儿撇家舍业,只身一人从上海来到邓家庄村,照顾父母。汇聚了大爱与小爱的家庭,在当地传为佳话。

王文正年轻时一直在上海理工大学工作。2004年,时年78岁的王文正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土昌乐县五图街道邓家庄村居住。王文正回村时,当地土地瘠薄、沟壑纵横,特别是村南东西走向的大沟,是村民出村种地的极大障碍,甭说拖拉机,小推车也过不去。村南的几百亩庄稼收获时,村民只能绕上2里路,从邻村转着走。“我就想着在沟上修个桥,大家伙就不用绕远路了。”王文正向村委提出了修桥的建议,并表示设计建桥方案等所需资金全部由他自己承担。

施工方案很快拿到手,共需建桥资金7万元。水利施工队于2004年4月初动了工,二三十人突击干,6月初竣工。桥体全是石头、水泥结构,桥长16米,宽8米,高4米。桥建成后,又沿桥面分别向南、北共修了200米长的大道,与村中心大道相接,车辆出入村十分方便。在为此桥起名时,有的村民建议说:“文正出资建桥,就叫文正桥吧。”王文正却说:“我出资建桥是为了让大伙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这桥就叫‘奔康桥’吧。”于是,在桥的右桥体上,刻上了“奔康桥”的名字。村里还有一座老桥,是清朝道光十年建的,桥面窄且凹凸不平,2006年,他又出资翻修了这座老桥。

修建这两座桥,王文正出资13.8万元,把他多年的积蓄基本用完了。有人问他图啥,他说:“我年纪大了,吃、穿、用、医有保障,花不着什么钱,我出资建桥,就是为乡亲们办点好事、实事,这是我晚年最大的心愿。”

修桥只是王文正为村里所做贡献的一角,2005年,他还帮助村里修建“便民碾”,方便村民过年过节轧点年糕面、豆面,夏秋轧点韭花;2007年,帮助村里修建村中心路,方便村民出行;2008年,与村委共同出资,建起了村民娱乐中心,添置了电视、象棋、扑克、图书等物件,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新阵地;2009年,向五图街道敬老院捐献彩电、冰箱,向村小学、幼儿园捐献图书、玩具等;2010年元月,买了一条精致的“布龙”及服饰,春节时村里多年不见的舞龙队,又跑了起来……

王文正的善举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曾荣获昌乐县第一届道德模范、昌乐好人、潍坊好人、潍坊市十佳文明市民、潍坊市第三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12年入选“中国好人榜”12月份候选人名单。

王文正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影响着家里人,儿女们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美德已经成为融化在血液中的气质,女儿王倩更是把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践行得淋漓尽致。

2014年,王文正的老伴儿不小心摔倒无法行走,为了照顾老人,60岁的女儿王倩从上海搬到了邓家庄村父母的身边。“近几年父母手脚不是很方便,我就留在这里照顾他们起居,帮着穿衣、做饭。他们养我长大,我陪他们变老。”王倩说。

王倩从小在上海长大,丈夫、女儿、外孙以及哥哥弟弟全家人都在上海,为了陪伴照顾两位老人,王倩只身一人来到了陌生的邓家庄村。陌生的语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村民,本可以在上海享受儿孙绕膝之乐的她,并没有被现实所困扰,五年来她安心陪伴在老人身边。王倩说:“我爱人、孩子、公婆都在上海,我两三年回一趟上海,他们也很忙,偶尔过来看看两位老人。两头都是我的亲人,都需要照顾,哪头也割舍不下。我爱人很支持我,他留在上海照顾公婆和孩子,我在山东照顾我的父母。为了让老人安享晚年,我觉得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农村大众报记者房孝钰

通讯员王晓丽

新闻推荐

债权转让移交通知

李福山(身份证号:37072519630305197X)于2017年3月31日在我行办理贷款250000元,到期日为2018年3月30日,我行已将该笔贷款债权...

昌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