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潍坊日报 2019-01-15 09:44 大字

□本报记者孙希明

村民刘洪礼放弃保安工作,回到村里种起了大棚,一年收入十多万元;原先成片的田地被顺利流转出来,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越来越多的农民找到致富门路……近年来,在昌乐县五图街道东耿安村,低效土地成为摇钱树,一度弱势的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主导这场巨变的灵魂人物之一,是昌乐县房产管理办公室派驻五图街道东耿安村第一书记张乐新。

东耿安村原来是有名的软弱涣散村和经济薄弱村,人均收入与周边村相比明显偏低。2016年2月,张乐新来到这里。他第一天入户走访,听到最多的就是“要是能和附近的‘全国文明村’庵上湖村那样就好了!”迫切无奈之语,让他深受触动,下决心为乡亲们找到一条致富道路。

到东耿安村不足半年,张乐新先后六次带领村干部到庵上湖村和寿光三元朱村等地参观学习,掀起“头脑风暴”。村干部们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村党支部书记刘树茂带头响应张乐新的号召,一起把目光锁定在村里的大片低效田地上,先期建起了一批瓜菜大棚,并联系昌乐县各银行为种植大棚户贷款,帮助解决资金问题。在张乐新的多方努力下,派出单位、所属街道、各银行纷纷伸出援手,水、电、道路、瓜菜交易市场等配套设施一并完成,一、二、三期共建成37个大棚,形成了一个规模化农业科技园区。为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张乐新和刘树茂商量后,还带领菜农加入了庵上湖华安瓜菜专业合作社。

在张乐新看来,村“两委”班子强不强,对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推动精准脱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他带来了“三带”工作法,让村党支部逐步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他与刘树茂的想法不谋而合。在一次党员学习议事会上,两人提议并制定了“村干部工作职责”,提出四条“军令”:职责内的事主动办,不靠;决定的事坚决办,不拖;难办的事想法办,不推;急需办的事速办,不怠。在他们的带领和影响下,无论村内修路还是土地流转,村干部和普通群众都讲风格、比贡献,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制度和村风民风。

农业科技园区一期建成,部分村民尝到甜头后,其他村民随即跟进,要求村里启动第二批、第三批大棚建设。这需要流转土地才能启动后续工程,但在新一轮土地流转中,有几户村民坚决不支持流转土地。得知情况后,张乐新全力靠上,整整一周没回家,最终做通了这几户村民的思想工作,确保了80亩整片土地完成流转。

第一书记任期是有限的,村里的工作最终要靠村“两委”班子。张乐新意识到党建至关重要,他引导督促村班子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三会一课”等制度,修订细化村规民约,着力解决管理不规范、执行不严格、工作不透明等问题。现在东耿安村每月都召开一次党员+村民代表学习议事会,每周都整理好党务村务财务向群众公示,每次上级安排的工作都不折不扣地完成,每次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都透明操作。两年任期下来,党支部的执行力得到大幅提升。

党员的带头作用是巨大的。张乐新动员村里的党员处处走在前面。原先做保安工作的老党员刘洪礼响应号召,回到村里第一个报名种植大棚瓜菜,第一年,每个大棚的两茬西红柿能收入10万元,带动了瓜菜产业发展。

“整个规划将建成一个生态休闲种植的采摘园,逐步把绿色无公害的蔬菜推广出去,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让老百姓得到更多收益。”张乐新这样规划未来的发展。

新闻推荐

昌乐县综合行政执法局重工作力度更重民生“温度”

本报讯(记者张传亮通讯员毛瑞金)上门帮扶家庭生活困难摊贩、连闯6个红灯救助高烧昏厥儿童、扶起当街晕倒老人、...

昌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