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变桑田寻泉之旅路漫漫

潍坊晚报 2018-09-09 10:25 大字

可能因为地势的缘故,笔者在潍城区寻到的泉较多,有人工留下的,有自然形成的,有的竟然还有泉水涌出,但多数有记载的泉已不见踪影了。

远里泉:人工勘探而来

远里庄在豪德广场以西,远里泉是后来开采出来的泉源,不是天然形成的,但是它的喷水高度很是壮观,据老人们回忆,泉水高度跟村里的屋山头差不多。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支地质队驻进远里庄一带架井勘探,撤走后在此留下了几个矿井眼,可能是钻到了深达几百米的地下岩层。远里庄的南面是山,水压很大,水从几百米的地下喷出,昼夜不停。村民们见水冒得漫无边际,干脆在井口竖上粗大的水泥管子,这下好了,泉水喷出高度距离地面3米还多,最后成了东边白杨河的补充水源。远里泉有好几个泉眼,有的散布在果园里,有的在村子旁边。

2006年笔者去寻远里泉,看到的却是一户人家在此处盖的漂亮瓦房。

潘里龙池:入大于河

“龙池”在县治西远里庄东、潘尔庄南1公里的土阜,池周丈余,外绕石栏,有门北向,门侧刻清道光、光绪重修年代,池水深碧,约八九尺,池上有龙神祠,祠有知县张楷枝所书联额,侧有碑,记乾隆中重修。池水东出为小溪,入大于河。水甘,土人亦相传为“海眼”。

土阜即土埠。沿潘里村的中心街,往南大约50米,再向西不远就是龙池了,龙池曾是大于河的最后一个水源补充地,当地百姓称为“海眼”。历史上龙池从不干涸,旁边建有龙王庙,现在只有《大清喜雨碑记》的石刻。水位下降后,村民在此打了一口深眼机井,建起蓄水池,龙池变成了潘里村的生活水源。龙池这几年也不断修缮,最后变得红墙青瓦,深宅大院。

麓台补生泉:曾是温泉

《潍县志稿·卷五》载录《西涧草堂集》《榆园杂录》中的话:补生泉在县治西南二十里麓台,下有七泉,泉各潴为塘,塘各周数百步,水净绿见底。西南一泉曰补生,尤甘冽,食之愈痼疾,亦名北渚。

二十年前的资料上说望留镇的麓台村有补生泉和槐抱松的遗迹,笔者寻访途中问了一名上年纪的大妈,她说补生泉早已不喷了,遗址那里都已盖上了房子。她说她年轻的时候常在这里洗衣服,泉水汇聚成的大湾约有一亩多地,湾里冬天周边结了冰,唯独泉水近处不结,洗衣服时不冻手,村民们叫它“温泉”,现在它的泉眼在一户人家的院里。

它的具体位置在麓台村最东边一条南北街和东西主街交叉口往南约50米处的路西,这里离着公孙弘墓不远。

虎头泉:靠近水库水源充足

《潍县志稿·卷五》载:虎头泉在县治南二十五里孙家涧头院庄东岸,石峭立、状若虎,水出其下。

孙家涧头院村离白浪河水库很近了,水源很充足。村边有一大湾,当地村民说虎头泉就在这个水湾的南头,因为在水里了,喷还是不喷多年来无人知晓。笔者绕水湾转了两圈也不能靠近:南边是桥,东西是房屋,北边是一片水,要看它恐怕要来个摆渡的船家载过去。

艄翁庙海眼:昔日与海同潮汐

《潍县志稿·卷五》载:艄翁庙泉在县治西南艄翁庙庄西约500米处,泉阔八九尺,水深五六尺,昔年与海同时潮汐,故亦名海眼。海眼西有二泉,即艄翁庙河源。

潍坊靠近渤海,属于典型的大陆架结构,所以“海眼”特别多,但是军埠口镇艄翁庙村的这个“海眼”与众不同。说它“昔年与海同时潮汐”,这里离北海七八十里路,地下的水脉和喷出的泉水怎么能跟北边的渤海同时同频率的潮汐呢?笔者决定去看个究竟!

到军埠口后,问了一名妇人,对方说海眼在西埠上、村公墓旁边,已经不喷了。笔者又从村中跑到了艄翁庙村的西埠顶。在一片墓地的东边,是一个大坑,五六米见方,深三四米有余,与书上记载的“泉水广八九尺,水深五六尺”大不一样,杂草丛生,里面多少有些水。陪同我来的李老汉说,这水面跟东面的水库水位一样高,所以不是喷水而是控水。再一看埠顶上不到一米深就是白土。老人说,这里平时都是控水,因为白粉土不吸水,要在平时,肯定是喷水不断。

浮烟山西涧声泉:阎循观曾赞美

笔者上初中时,被一个望留的同学带到浮烟山的西山沟里喝过一个泉子的水,也许是渴极了的缘故,现在想来还是甘甜无比。这个泉子被清朝的阎循观称之为“声泉”。笔者十多年没见它了,这次想故地重游,可是浮烟山已经变成了公园,记不得当初的路了。驱车上山,沿着望海塔下的盘山公路上去,在山顶盘桓了许久,山上一个人也没有,没法打听,最后终于找到往西下坡的公路。此处有一个很深的山沟,但我不能确定声泉在此,最后在附近的敬老院打听到,此处叫做“黄泉沟”。有一条小路通下去就是那个泉子,不过现在施工挖的不成样了。我寻了好久才找到那条小路,这条路人迹罕至,荒草都快把小径盖住了。一人多高的黄荆丛中好多地方挂满了四五公分长的鬼脸蜘蛛和它们结成的网。大约往下五六十米的山谷丛中,荒草堆里有一滩水,这就是笔者十来年前看到的声泉,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当初砌的一口井,现在也挖坏了。

龙王沟:龙嘴无水可喷

在浮烟山朝阳观北边的山坡上,有一座小庙,有一人多高,造型难看建造粗劣。在这座庙的下边有潭水,大约有半亩见方,风景倒也好看,可惜水潭南边布满了塑料袋、剩菜叶等生活垃圾。这就是龙王沟。

既然是龙王场所,那座小庙想必是龙王庙了。在水潭的北边和南边分别有一个水泥预制的龙头,不知水有没有从龙嘴里吐出过。龙王沟早已不喷水了,人们从浮烟山西边的庙子水库引来水灌到这里面。

大寨圣泉:曾有八塔九桥

军埠口镇的大寨村有好多出名的东西,除了古槐和吕尚书后花园的古井外,还有芥末、祖传接骨术和圣泉,以前大寨村里有一条河流供泉水流出,汇入董河。资料上对大寨村的泉水描写的格外曼妙:(大寨)圣泉,在圣泉废寺侧,又称珍珠泉,泉有三潭,故又俗称第一泉、第二泉、第三泉,东汇为渊。其上有竹园,颇饶逸志,东南入于北董河,泉上八塔,寨内九桥,风物之美,过者称羡……

有寺、有泉、有塔、有竹林,笔者感觉此处当时要赛过临朐的老龙湾了。时过境迁,虽然我对八座塔和九座桥不抱什么希望,但我想,竹林应该还是存在的吧?结果到了那里,一直走到村西,也没看见竹林,村西头已是一座土埠了,泉子也看不见。

村中的东西街上晒满了玉米。有个村民正在翻晾,我随口问了问,对方却答道:你要找的泉子就在我家屋底下。

可惜当时的胜景如今尽皆湮灭了。

发科泉:乾隆年间改名文昌泉

发科泉位于潍县城东南角,文昌阁下,乾隆五年(1740)改名文昌泉,具体位置在今天的百货大楼、中百附近。当时的文昌阁是建在县城城墙上的东南角,里面供着文昌帝君,取意文风昌盛。阁内立着一个手拿御笔的魁星。魁星所指的方向不远处,后来前后出了曹鸿勋和王寿彭两名状元,真是应了“发科”之名。

现在文昌阁这一片儿已经是楼肆林立,车水马龙。发科泉干涸之后被埋。火车站一带是当时的擂鼓山所在地,它是泰沂山脉向北的最后延伸,现在火车站商圈好多项目向下开挖地基时,没多深就能挖出坚硬的石头,所以百货大楼这里形成泉水是可能的。

甜水井:居民生活赖之

据资料载:城关义井不下十余,而甘者少。惟南宫街井、南寺东巷井、东关后门围井、西关南园井、南关四眼井、西南关五道庙井水味不咸,居民赖之。

甜水井是过去的一道风景,如今早已不再有踪迹。但是老潍县人仍旧对它念念不忘,其位置在潍城区芙蓉小区大太平街。当时甜水井用栏杆拦着,防止人们坠落,《康熙潍县志》也把它叫做“权木井”。井水甘冽,老西南关和南关的人多数吃这口甜水井。可惜后来环境污染,井水变得发漤;再后来水位下降,太平街拓宽、老月河改造后,甜水井埋在了居民楼下。

浮烟山下按图索骥,一路寻泉

◇平寿村龙泉

平寿村在浮烟山西麓,是当时的平寿古国的治所,是个有名的古遗址所在,可惜得很,古国的城墙遗址不曾留下半段,只是村民们在种地时经常翻出一些残破了的陶片。笔者听说平寿村西北三里路处,有一处名胜叫做龙泉,当年泉前建有龙泉寺。当时的景象是山岩四合,松荫蔽日,泉出其下,东流为沟,最后汇入大于河。

笔者在平寿村拦住了一名老人,问他龙泉在哪里,他考虑了许久说:“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里有泉,我们北边是水库,你找错了!你要是看泉的话,可以到西南边的四泉山,那里有四座泉眼。我们这里没有。”笔者心中不解,或许庙子村修建水库时,把龙泉修在了里面。

◇符山小李家倒悬泉

平寿村中老大爷提供的四泉山的线索,激起了我的斗志。从平寿村向西至许家村,再往南一公里许,有条向西的水泥路,这个村子就是小李家村。村子果然很小,狭长的一溜儿,出了村子,西南方向不远就是四泉山,李家村人真是开门见山呀。四泉山因为当初有四座泉而取此名,我问村中的一名老人,对方回答说:“其它的泉都不喷了,唯独我们村的还喷,但是你看不到,我们村里把它盖了起来,成了全村人饮用的自来水。”查资料得出:……倒悬泉在县治西南五十二里李家庄,石壁陡立,水濂倒悬……

看来“倒悬泉”如今已经成了“罩悬泉”了。

◇尹家庄子西泉

尹家庄子是潍城的最西南角了,一名村民称,上西北山坡能看到泉水。

山上并没有好路,全都是人们踩出来的小道,经一位拾棉花的村民指引,我上了半山坡,在一片刺槐树下面有一个坑,坑上西面是一片棉花地,坑下东边是一片果园。四泉山是一半石头一半土,这坑是土坑,天然略加修砌,有八九平方米,水面上落满了黄色的刺槐叶子,拨开散落的叶子,潭中显示出几棵碧绿的水草,看那潭水足有一米半深。泉水流量不大,但是仍然发出哗哗的声响,顺着东北方向的沟向山下流去。笔者激动不已,终于在潍坊的西南发现了流动着的泉水了!

◇乔铁家温泉

笔者从平寿村出来往北赶时,忽然在一座桥下发现一条小溪携着一带碧水向东流去,于是停下车去寻源头。小溪仅有两米来宽,对岸是一名放羊的村民,笔者问这水从哪里来,对方说:“远了,从昌乐的方山发源,往东淌到了庙子水库。这条河地图上没有名,当地人叫它‘南大河\’。”笔者又问:“西边的村子叫什么?”答曰:“乔铁家。”真是巧了,之前有个好友约笔者去乔铁家看一座乾隆年间的古石桥。笔者问乔铁家的老石桥还有么,对方说:“有,这座桥很出名。”

石桥叫通于桥,是乾隆年间建的,通于桥建在了一个叫做“温泉”的泉源附近。“温泉在乔铁家庄西,昌乐驼山之阳,泉作椭圆形,水由石隙喷发,味甘,冬季不冰,浣衣者集焉,泉水由庄南流入大于河,泉上有通于桥……”

进了村中得知通于桥在村子的最西边,有位老者说,那座石桥已经被埋得快看不到了。等到了近前才看到有着二百年历史的石桥已经没在了荒草里面,看不出是板桥还是拱桥,整个河道早已淤积,桥梁离下面的泥土只有二三十厘米。桥旁边是一座生产队时期的水楼,是工地取水用的。如今河道干涸了,温泉肯定没了。河床西边的坡上,到处是挖宝石堆起来的土。

◇范家粲粳泉

乾隆《潍县志》和《乡土概要》记载:粲粳泉在范家村西半里许,去火山(山名)二里,俗称其始盖出西南行山(山名),伏流至此,突涌成轮,所激喷波珠若,乡人爱其势,而绕以石栏,号为“粲粳泉”,上以石为龙首,水从龙口出,群众目为奇观。

这道风景着实迷人,但这只是200年前的记载。

从符山三工地二工地下来,就是范家村了。

一名村民说粲粳泉在东南方向,只是没有路通往那里,泉早已不喷了。笔者按照指引,南行到一个蔬菜大棚处。种大棚的人家说,泉子可能在东南或是西南方向,“文革”时砸了龙头,坑也填了,填坑的时候水就不喷了。当时天色已晚,笔者约摸着大概的位置照了一张相,不知这泉坑能否囊括在镜头里。

A2-A3文/图考尚童

新闻推荐

自家大棚全淹他先帮助村民

8月26日,昌乐县宝都街道北郭村党支部书记郭焕双正在帮村民郭林叶家垒墙。由于外墙被冲毁,郭焕双一早便前来帮忙。“...

昌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