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乐当实验室的“孩子王”

青岛早报 2018-06-27 05:49 大字

白晓歌,曾连续两次参加中国南极科考,连续荣获“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优秀队员”称号,博士毕业后应聘到中学,成为中学海洋课程首位博士教师,致力于中学海洋特色教育。经多方努力,她制订了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为全国中学海洋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提供基础和借鉴。浓浓海洋情,深深教师梦。 7年来,白晓歌周周开设讲座、月月参观考察、年年海上科考……始终扎根中学教育,传播海洋知识,做海洋科普的传播者。

南极科考三进三出魔鬼西风带

2004年,22岁的白晓歌从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专业毕业,怀着对大海的憧憬和向往,她毅然离开生活了22年的家乡洛阳,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国海洋大学。在这所大学里,她先后取得了硕士研究生学位以及博士研究生学位,并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直到今天,她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站在海边,听着澎湃的海浪声,望着无垠的大海,自己内心的雀跃与激动。在读研期间,作为海洋生态学研究方向的学生,出海采样是必修的实践课程。当时,出海条件特别差,在百级吨位小渔船上面对七八级风浪连续作业半个月是常有的事,白晓歌一边晕船呕吐一边采水作业,吐到最后,嘴里都是苦水。 “那苦水是胆汁。 ”直到现在,白晓歌依旧对出海的经历记忆犹新。

随着对大海的深入了解,白晓歌创新了海洋生态学微生物丰度研究方法,使样品分析速度和精度大大提升。因此,她连续两次被选派参加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乘坐“雪龙”号,三进三出魔鬼西风带,在海上生活工作半年有余。因其出色的表现,连续获得“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优秀队员”荣誉称号。全国获此殊荣的南极科考女队员屈指可数。

女博士走进中学扎根海洋教育

2011年博士毕业后,白晓歌出于对海洋的热爱、对教师职业的向往,毛遂自荐,应聘进入青岛三十九中,成为青岛市首位中学博士教师,扎根中学海洋教育。中学海洋教育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一切都是新的,没有可以效仿的案例。白晓歌靠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多方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制订了一套完善的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为全国中学海洋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白晓歌一直致力于海洋科普工作,她利用南极科考经历,为实验初级中学、青大附中、江苏路小学、大学路小学、同安路小学等中小学校,开设了数十场有关南极之旅的海洋科普讲座;开设海洋生物网络公开课 《走进海洋科研》《为海洋课题研究画龙点睛》等;作为青大附中的海洋特聘教师,为学生开设海洋生物选修课。同时,成立海洋科普专家库,组织联系来自海大、黄海所、地质所、海洋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和水族馆等涉海单位的海洋专家,每周作一场海洋科普系列讲座,目前共举办了160多期。

海洋实验室里的“孩子王”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压力大,因此学校举行的各种实践活动大多是利用周末和寒暑假,这也意味着作为海洋课程教师的白晓歌,必须牺牲自己的节假日。节假日里,白晓歌成了学生们的 “孩子王”。这个“孩子王”让高中学生走进了专业的海洋实验室,成为一个个小“博士”。每个暑假,白晓歌带领学生们从早到晚待在实验室,一待就是20天。一个假期下来,十几个课题的指导必须提前安排周到,才能紧张有序地完成。

说起课题研究,不善言辞的白博士总能滔滔不绝。在一次暑期实践中,实验室的空调坏了,白晓歌担心孩子们中暑,提出停止实验,但孩子们热情高涨,坚持把实验进行下去。最终实验结果出来了,看到孩子们兴奋欢呼,白晓歌深深地感受到工作带给自己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她指导的2014级海洋班的董鸣泉同学,获得了“2049年的中国——海洋科技与资源利用社会愿景”征文比赛全国特等奖,作为全国唯一被邀请的中学生代表参加第八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的颁奖仪式。

激发学生兴趣探索海洋密码

参观中科院海洋所标本馆、海洋科技馆和海水养殖遗传育种中心,参加水族馆志愿者培训活动……她带领孩子们走进全市海洋科普基地,探索身边的海洋知识;参观“蛟龙”号深潜基地,参观中国海洋大学吴立新院士实验室……她利用周末组织学生进行海洋实践活动;对崂山地形地貌及地质进行勘探,参加“大洋一号”科考船凯旋欢迎仪式,参观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和北海预报中心、海监船和海洋局气象观测站……她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海洋的世界,进一步开阔视野,激发探索海洋的兴趣。连续6年,白晓歌组织海洋冬令营和夏令营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海洋实验研究,而且每年都要进行一次中学生海上科考活动。

白晓歌不仅为岛城各学校的海洋教育传经送宝,还先后接待英国孔子学院、上海大团中学、上海育才中学、厦门科技中学、福州八中、日照一中、昌乐二中、东营实验中学等国内外100多所中学到校参观学习海洋教育。她勇于创新,在中学建设海洋专业实验室,带领中学生进行海洋课题研究,将“科研工作”提前至高中阶段;她不断开拓,在中学成立“博士工作站”,招募了100多位涉海高校及研究所博士,全方位、多角度为学生指导海洋课题。

全家同享海洋情怀收获硕果

白晓歌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在实验室的时间越长,陪伴孩子的时间就越短。由于平时工作太忙,白晓歌带孩子的时间总是很少,有一段时间,孩子竟然和她有些生疏。 “工作要做,可孩子也要教育陪伴,后来不得已,我就在周末等节假日直接带着孩子来实验室。 ”白晓歌说,由于老公在高校做科研,对白晓歌的工作非常支持,平时会让其实验室的研究生加入39中的博士工作站,指导学生的课题,而且只要周末休息,就会带着孩子去学校陪伴她。慢慢的,孩子竟然对实验室的环境发生了兴趣,孩子们现在特别喜欢科学类的书籍和故事。 “就这样,我们全家人分别以全职、兼职和被熏陶的方式进入到中学海洋教育的大军中。 ”白晓歌笑着说。

—— 新闻访谈 ——

记者:身为一名博士,你为什么会选择到中学从事教学工作?

白晓歌:我本科读的就是师范专业,一直以来都对教师这一行业充满向往。在读了研究生、博士之后,就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自己这些年所学的知识,以科普的形式传授给中学生呢?说实话,目前在国内,从事海洋科研的人数还是比较少的,还是一个颇为冷门的专业,这一领域还是需要更多的人才去进行研究、探索,这是原因之一。其次,以前在实验室里,就是一个人闷头做实验,有的时候也会觉得有点枯燥。但是进入学校,面对着那么多的学生,看到他们从刚进实验室时什么都不懂到越来越专业,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我的内心会油然生出一种成就感。

记者:从事中学海洋教育8年,你感觉海洋科学教育对孩子们有什么影响?

白晓歌:学生们在高中入学之前,大多对科研方面了解不多,顶多只是比较感兴趣。所以在开始进到专业实验室时,对各种事物都感到很新奇,甚至会发出“实验室里也会有家用冰箱啊”这种在我看来有些“幼稚”的感叹。但是经过一两轮的学习,他们就会在做课题报告中使用一些非常专业的术语了。所以我感觉孩子们通过学习,一方面专业技能加强了,另一方面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记者:作为中学教师,原本教学任务就比较重,从事海洋学科的教育更要常常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你如何平衡工作与陪伴家人的关系?

白晓歌:之前还没有孩子时感觉还好,但有了孩子之后,往往就会面对家庭和工作两难的问题。好在,我的家人一直都在背后支持着我,我的丈夫在中国海洋大学当老师,也是从事科研方面的工作,周末他会带着孩子来学校陪我一起工作。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家人的支持,我也很感激他们。本版撰稿 首席记者 于顺

见习记者 刘文超

新闻推荐

田间地头把课讲 走近昌乐职业农民讲习所

□杨国胜都镇强报道昌乐职业农民讲习所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入村,对水肥一体化进行技术指导。□本报记者杨国...

昌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昌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