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本报记者付生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近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潍坊市在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各项重大发展机遇的基础上,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将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齐心协力谋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了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广大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筑牢温暖民生底色
通过持续健全完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城乡社会救助等体系建设,全市民生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新发展新提升。
建市之前,潍坊市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着疫病丛生、缺医少药的局面。1949年,全地区只有西医诊所46个,医师65人,医士117人,病床231张。这些卫生机构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镇,且设备简陋、技术落后。
建市以后,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潍坊市的医疗卫生事业进入发展快车道。1985年,市政府批转市卫生局《关于卫生工作改革的意见》,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卫生改革正式启动。时至今日,先后历经兴办机构、放开搞活、规范发展、重点突破、“三医联动”、全面深化等阶段,潍坊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健康保障水平和医疗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显著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体制机制不断优化,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城市”和“全国分级诊疗试点城市”,连续8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历史性取消了全市所有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政策;创建为全省唯一一个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城市,市、县两级39家公立医院全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并按新机制运行。以“潍坊健康城”和农村社区卫生室建设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健全,重点传染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成功遏制H7N9禽流感等重大疫情,荣获“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先进集体”;中医药事业有效传承、快速发展,服务能力持续提高,潍坊全域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爱国卫生工作不断推进,城乡生活环境和群众健康素养有了较大改善,连续三次创建为“全国卫生城市”。
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230家(包括188家、183处乡镇卫生院、176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34家,诊所、村卫生室等6549家),卫生技术人员64517人,床位达到56227张。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63岁,均好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国家和省、市卫生健康大会的相继召开,健康潍坊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全面开启了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新篇章。
在养老及医疗社会保障方面。潍坊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统筹城乡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比国务院要求提前一年实现了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潍坊市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整合,建立了统筹城乡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打破了医疗保险城乡二元结构,提升了医疗保障水平。
全面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切实减轻了患者负担,充分发挥了医疗保险保大病的功能,有效缓解了群众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作为全省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积极探索具有潍坊特色“医养康护”相结合的新型医保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因年老、疾病、伤残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参保职工的医疗护理问题。
就业不愁,社保完善
——不负殷切民生期待
潍坊市始终坚持把促进大众创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了部门联席会议、创业扶持政策监督检查、大众创业工作评价考核等一系列制度机制,全力推动大众创业,城乡就业实现稳定增长,连续13年实现“双十万”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的较低水平。
完善政策体系。制定了支持大众创业的财税政策30条,出台了《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潍坊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鼓励支持全民创业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构建起了完善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对于稳定就业促进创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市县两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提高创业奖补力度,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力度,市级每年投入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1亿元,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5万笔、72.8亿元,列全省第一。
创新培训模式。建立了全省首家实体性的创业大学,在各县市区设立了创业大学分校,在驻潍各高校建立了创业辅导站,形成了“一中心、多基地、广辐射、有特色”的创业培训“潍坊模式”。2016年,潍坊创业大学被评为全省首批省级示范创业大学。潍坊的创新做法被国务院办公厅专报信息刊发。
加强载体建设。在中心城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潍坊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中国潍坊国际人才创业孵化中心和山东半岛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目前,全市创业平台总量达到172家,其中省级示范平台17家、市级68家,均居全省前列。
提升创业服务。在全省率先开展“证卡合一”试点,实现就业服务与社保经办“一卡通办”,通过社保卡为12.1万人提供就业服务,发放失业金、生育补助金、创业贷款贴息1.3亿元,潍坊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在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中,潍坊市获得“突出贡献奖”,23个项目全部获得“优秀项目奖”。
营造创业氛围。加大宣传力度,连续举办了四届潍坊市创业大赛,评选表彰了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和优秀大学生创业者,潍坊创业大学生韩磊作为全国创业者代表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在全省“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评选中潍坊市独占两席。
潍坊市认真贯彻“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全面提速,参保人数持续增加,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保险体系建设。严格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政策,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社保基金执行优惠利率,确保了保值增值。全民参保登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全市户籍人员参保登记入库率达到99.3%,潍坊市先后在全国全省试点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潍坊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
以社会保险标准化为引领,加快推进“三化”建设,积极探索综合柜员制改革,深入推进医保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实现了监管信息系统的本地化、精准化和实用化,省厅医保监管信息系统推进现场会在潍坊市召开,潍坊经验在全省推广。
教育均等,立德树人
——实现朴素民生愿望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教育工作始终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以改革统揽全局,突出制度创新,构建现代教育治理机制取得重要进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校分开、专家办学、评价引领、课程推进、社会参与、督导保障”制度体系,呈现出“协调均衡、质量领先、群众满意”的良好状态。承担的9项国家级和15项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均取得重大进展,中小学校长职级制、高中考试招生、教育综合督导、第三方评价、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家庭教育、发展民办教育、管办评等多项改革成为影响全国的改革经验,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十大教育改革典型。成为全国唯一连续四届获得教育改革创新最高奖的市;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
——致力于均衡协调。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预算内教育投入2016年达到165.15亿元,比2011年增长86.2%,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连续10年位居全省首位。先后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提升市区中小学建设工程、解决中小学“大班额”工程,五年累计投入资金202亿元,新建和改造校舍面积419万平方米,中小学标准化率由40%提高到100%。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246所,新增学位12万个,省级示范幼儿园达到265处,居全省首位。在城区新建48所普通高中,所有高中学生全部在城区接受优质教育。8个县市投资30亿元,建成5所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和3所山东省规范化中职学校,率先在全省实现每个县市至少建成一所省规范化以上标准学校的目标。2015年12月,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务院组织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检”验收,标志着潍坊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迈上新台阶。
——致力于立德树人。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加强德育课程体系顶层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教育融入其中,建立起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横向融合、注重体验感悟、遵循规律的德育课程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生本化改造,建立起具有潍坊特色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全市95%以上的学校开发了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等特色课程,中小学学生社团达到9848个。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在每县(市)1处中小学生校外科技综合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投资2.6亿元建成国家级中小学生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新建命名300处市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家庭教育蓬勃发展,所有中小学全部免费为家长开设4次8课时的家教课程,建成国内首个线上家长移动学校“亲子共成长”公共服务平台,线上与线下、日常与集中相结合的家校融合育人体系基本建立。教育质量连年攀升,一批重点本科上线人数连续15年全省领先,五年共有7.3万名学生升入重点本科高校深造;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五年获得81块金牌,占全省同期总数的48.8%。
——建成完善的专家办学制度。建立起校长后备人才、培养培训、校长遴选、考核评价、职级评定、绩效薪酬、任期交流、教育局长任职资格以及校长与教育部门双向交流等一系列制度,并全面落实。全市276位新任校长全部从优秀教师、教育管理者中产生,新任校长平均年龄降到45岁以下;全市校长研究教育教学的时间由56%提高到82%,45%的校长出版个人专著,涌现出赵丰平、韩忠玉、张景和等一大批特级校长和齐鲁名校长,校长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显著提升。2016年、2017年,郭树清省长连续2年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在全省推开完善校长职级制。
——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扩大学校用人自主权,五年共招录新教师11014名,其中音体美、英语、心理健康教育等急需学科教师1805名。全面推开以“县管校聘、按需设岗、分层聘任、绩效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全市1183所中小学全部实行设岗竞聘,教师实行合同聘任管理,近两年跨校交流教师9104名,落聘待岗培训103名。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意见,增加农村教师机动编制1445名,增加乡村学校中、高级职称岗位1569个,设置乡村特级教师岗位113个。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起了涵盖8.9万名专业教师的师德考核数据库,凡涉及市级以上评先树优、职称评聘等全部实行师德前置审核,47名教师因此被“一票否决”。为3.5万名原民办代课教师落实补助1.3亿元,580名老民办教师待遇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中考制度,成为学生发展兴趣、发挥特长,学校立德树人、回归规律,教师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的重要制度保证,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2016年9月20日召开的教育部中考改革新闻发布会上,作为唯一典型介绍改革经验;被教育部确立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
——办学体制改革持续加力。五年累计吸引社会投资137.2亿元,民办中小学发展到86所,涌现出昌乐二中等一批各具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校。全市基本形成“公办保基本、民办供选择”的办学局面,为解决公办学校“择校热”这一全国性难题提供了“潍坊方案”。扎实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省教育厅确定的职业院校9个试点项目中潍坊市有6个,普通高中改制试点加快扩大。在全国率先引入“PPP”模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金41.43亿元用于学校建设。
——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实现全覆盖。健全残疾儿童、孤儿、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资助救助体系,全部实现“应助尽助”。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全覆盖的学生救助体系,精准识别、阳光救助,五年累计发放资金12.8亿元,救助学生128.3万人次,没有一名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为全市840名轻度残疾儿童提供与普通孩子同等教育,917名重度残疾儿童在家享受送教上门服务;为全市322名孤儿、973名留守儿童逐一配备教师妈妈(爸爸);对全市4.6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流入地政府安排到公办学校接受无差别教育;建设518所“四点半”学校、101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和978个农村社区儿童俱乐部,较好解决了学生平时放学早和节假日无人看管问题。
新闻推荐
□记者都镇强通讯员赵晓春报道本报昌乐讯近日,在“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中,昌乐县利用“宝都半月讲堂”连续邀请多名专家为广大党员干部讲解相关知识,促党员干部进一...
昌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昌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