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小镇弹起“转型曲” 年产500万把,九成销海外
56岁的张淑红一天要打磨三四百片吉他指板。本报记者蔚晓贤摄也许,你从国外买来的一把名牌吉他,它的原产地却是潍坊昌乐鄌郚镇。很难想象,从木料打磨开始,安装琴弦、区分音品,到最终调音,如此高精尖的艺术品从头到尾出自农民之手。40年来,鄌郚已成国内最大的电声乐器生产基地,却没从“微笑曲线”的底端走出来。如何转型升级,真正变身产业大佬,成为这个乐器小镇思考的问题。
本报记者蔚晓贤马媛媛
拿起锄头种地
放下锄头造琴
近日,在位于昌乐县鄌郚镇的明宇乐器公司内,工人们正在为年前最后一批电吉他进行安装调试。这批电吉他即将出口到海外。今年50多岁的刘玉红除了仓库管理员的身份外,还是名熟练工,为了加快进度,她也在安装线上帮忙,一把琴最快不到两个小时就能安装好。
在刘玉红和她的同事眼里,造一把吉他和去地里干活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家里种着地,地里没活儿就到厂里干活。”今年56岁的张淑红一边打磨零件一边说,她一天要打磨三四百片指板,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
数量众多、成本低廉的农民一直是鄌郚乐器企业的主要劳动力来源。然而,40年后的今天,同样的情形却成为这个乐器小镇发展的牵绊。鄌郚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的周伯鹏说,鄌郚镇乐器主要是作为一个“世界工厂”模式存在,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劳动力从事简单、高重复度的乐器生产,大多数工人亦工亦农。
目前技术工人多为当地农民,多为50岁左右的妇女,年轻技术工人和职业经理人缺乏,已影响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出口海外
价格转眼涨六倍
明宇乐器公司只是鄌郚镇89家乐器生产企业之一。作为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这个仅十多万人的乡镇,乐器从业人员就有近万人。产品包括吉他、贝司、音箱、数码钢琴、萨克斯和乐器配件八大系列近400个花色品种,年产乐器500万把,产值30亿元,九成销往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鄌郚镇名片上一大串漂亮数字的背后却饱含酸楚。周伯鹏说,一把琴出口价1000元人民币,在国外能卖1000美元,六七倍的差价。钱都让别人赚了,是鄌郚吉他小镇面临最尴尬的问题。
周伯鹏说,鄌郚的乐器产业,代工出口产品占到总产量的80%以上。由于长期依赖海外市场,导致鄌郚乐器在国内市场的开拓极为艰难,国内市场销售基本依靠电子商务平台,由于电子商务刚刚起步,未形成规模,份额偏小。
创新私人定制
打造40余个品牌
“打响自主品牌战略是必由之路。”在乐器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雅特乐器总经理赵卫国深有感触,做代工的利润最多能达到大牌企业的十分之一,这就是品牌效应。
与主要以接大批量订单、机器加工为主的企业不同,赵卫国走的是另一条发展之路:私人定制。他的乐器厂不大,工人只有十几名,制作一把琴基本全靠手工。“一个月生产的琴不超过500把。”赵卫国说,他的琴一把卖几万元很正常。他曾给日本一个贝斯手定制过一把琴,这把琴要把使用者身高臂长、演奏习惯、个性特点等因素都通过定制体现出来,前后花费两年才完成,但这一把琴就能卖十几万元。
经过十年的发展,回头客越来越多。唐朝乐队、郑钧乐队、黄贯中乐队等大批专业乐手都成为他的粉丝。在赵卫国的带动下,如今鄌郚镇已有十几家专门做中高端定制产品的企业。几年来,全镇也拥有了“仙乐”“大树”“胜利者”“PIY”等近40个乐器品牌。
去年10月鄌郚举办了第二届“吉他小镇·魅力鄌郚”音乐节,所有的中小学都开设“吉他教室”,学生们都有机会学习吉他;还开发作为乐器产业的延伸文化产品。这些都体现出鄌郚欲将“乐器产业之乡”向“乐器文化之乡”转变的决心。
目前,鄌郚正在规划建设乐器产业园,还计划组织企业到外地进行大规模招工以改变企业用工状况,鄌郚的深度变革指日可待。
新闻推荐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市教育局印发《实施方案》推进研学旅行活动
▲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坊茨小镇▲范公亭公园▲昌乐远古火山群▲潍坊港▲寿光市有机蔬菜大棚育苗室研学旅行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在中小学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强调以...
昌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昌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