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德载道郑公里
自隋唐开科取士至明代万历年间,高密登科入仕人数始终落后于潍坊地区大部分州县,直到明代晚期,万历进士单崇返乡创办书院,高密的科举教育水平和科举人才数量才后来居上。从单崇创建家族书院后,高密单氏从此科甲蝉联,仕宦不绝,声名鹊起,发展成为全国罕见的科举世家。
单崇退隐建书院科举世家名天下
清代同治年间,高密知县陈来忠在其《通德书院碑记》开篇即讲:“密邑襟带大河,环抱重岭,灵秀所钟,自汉唐以来为硕儒为名臣,豪俊奋起,代不乏人。”文中所讲虽非全为虚言,但自隋唐开科取士至明代万历年间,高密登科入仕人数始终落后于潍坊地区大部分州县,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直到明代晚期,万历进士单崇返乡创办书院,高密的科举教育水平和科举人才数量才后来居上,跃居潍坊和山东前列。
单崇少年时即聪慧好学,“勤心诵读,暑午吟风,寒夜映雪,非万不获已事,手不释卷”,因家中贫困,只能在附近的武安王庙中读书。万历三十七年中举人,次年联捷进士,成为高密单氏家族的第一个举人和第一个进士,曾任翼城县知县、乡试同考官、户部郎中等职。泰昌元年,单崇返乡葬母守孝。当时朝廷腐败,宦官魏忠贤乱政,单崇遂决计退隐,并在宅第东北建立书院,召集诸弟与子侄读书其间,延请四方名流讲学,他自己不论寒暑每日必至,督导学生学习。单崇重视教育,从一个久被传颂的故事中就可见一斑。单崇任翼城知县时,到县学察视,见一幼童在学宫庑廊读书,问其家境,说家贫无力聘请老师授课。单崇见幼童聪明,便将他领入县署家中,与自己的子侄共读,并照料其家庭,使其专心学习,无后顾之忧。此幼童后登举人、成进士,官至山东按察使,终生感恩单崇。单崇创建家族书院后,高密单氏从此科甲蝉联,仕宦不绝,声名鹊起,发展成为全国罕见的科举世家。据统计,至光绪五年单荫堂中举时,高密单氏连续九代共48人成举人、23人中进士,其中3人为乡试解元,8人为联捷进士。清代官府倡办书院知县捐赠《皇清经解》
高密直到清代道光年间才开始建立官府倡办的书院。道光初年,张廷镜任高密知县,在城东隅义学旧址建立夷安书院。咸丰初年任高密知县的周寅清,廉明谨慎,课士尤勤,调赴昌乐后,还捐赠书院《皇清经解》一部(四十函)。此书是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阮元任两广总督、创办学海堂时组织编纂的,它集儒家经学注解之大成,是对乾嘉学术的一次全面总结,也是对东汉高密经学大师郑玄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周寅清捐赠此书,是为了表示其“不敢忘郑君(指郑玄)至意,而夷安人士从此窥郑学渊源”。为充分利用和管理好这套经学巨著,周寅清还特意制定了管理章程。
道光年间,高密还建立了两个家族书院:树德书院和任氏八宅书院。树德书院位于现在的康庄镇蔡家村。清道光二十六年,蔡嵩岳筹建蒙养学堂和书院,房舍十余间。蒙养学堂专供儿童启蒙之用,书院为考课肄业之所,供大龄学生自学。蔡家村全村五十余户,幼童二十余人均得入读,学生以听课、自学为主,学费由家长负担。直到民国三年,书院才改为村民小学堂。任氏八宅书院位于柴沟镇梁尹村,清道光末年由任氏家族出资建立,主要面向本族童生,以自学为主,学生多寡无常。
到同治十年陈来忠任高密知县时,夷安书院早已倾圮,“下车课士,见坐生童于旧仓廒”。这年冬天岁考,因为没有专用考场,只能在县衙大堂前后搭盖席棚,“各童负桌凳入,风雪不蔽,呵冻成篇”。陈来忠见状,便与当地士绅协商重建书院,兼作考棚,大家都表示赞同。
次年,由举人出身的单紫诰等士绅提出申请,并报请山东巡抚批准后,召集官绅筹划捐建书院。首倡的知县陈来忠带头捐款,全县绅民好义之士踊跃支持,集腋成裘,筹足书院建设经费。
经陈来忠与单礼经(字汉庭)悉心擘画,于这年冬购得城东门里大街北单姓楼房一所。同治十二年春,“众官绅鸠工庀材,合力监修,楼堂号舍,逐一补作。丹雘黝垩,焕然一新,并置备桌凳,分号安置,八阅月而工告竣。”书院共有号舍六十五间(外院设住厦三间),坐号共一千七百号。因高密郑玄故里称“通德里”,新建书院被命名为“通德书院”,并于楼上供奉文昌帝君,郑玄陪享,以求广开文运、激励士风。从此,高密学子学习环境大为改善,“月课生童无忧污陋,县试诸子无虑苦辛”。
陈来忠在其撰写的《通德书院碑记》中,希望“合邑有志之士,景仰前型,顾名思义,文章性道,交相砥砺,硕儒名臣,应运而生。进则襄赞谟猷,退则熏陶乡里,维持国事人心于不敝,以仰副圣朝设立书院、作养人才之至意,且以慰官绅义举之苦心。”他还希望以后到高密任职的官员“再为增捐岁修与薪膏等费,俾院中公项充裕,肄业生童有所资助,鼓舞奋兴,蜚声腾茂,永无废坠。”制定条规严格管理光绪十年维修扩建
为保护管理好书院,知县陈来忠于同治十三年制定通德书院条规,主要内容有:书院房间器具不准官民借住使用。其桌凳若干,均登记簿内,以备考查。书院为清静之地,无事封锁,不许闲杂人等游戏践踏,如有任意出入者,惟看院人是究。书院为考课肄业之所,不准各生童邀集亲朋在内饮酒喧哗,甚至看院人有赌博情事,一经查知,准管理书院人禀官究治。书院落成后捐款岁修资金,发钱铺生息,如遇应支应用时,非值年人与管理书院人到齐禀明县官,不得擅自支借,即县署亦不得私挪。如该铺擅自借给,即着该铺赔偿,至本钱一项,即有工程,亦不准撤动,缘此本已动,则将来书院必废。
光绪十年,知县胡锡祜对书院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扩建。胡锡祜,字心斋,四川庆符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知县,光绪十年任。首崇文教,添修书院号舍,捐廉六百两,发商生息,用作书院奖励学生的基金。通德书院首任主讲为傅鸿逵,高密本地人,举人出身。他博学能文,对振兴高密文风做出了很大贡献。光绪八年举人傅丙鉴,曾主讲多地书院,于通德书院亦多有贡献。他晚岁主潍县诗坛多年。光绪十一年举人单祜治,任书院主讲时,教人“惟以孝悌忠信,端方正直为立身之本”;学生有过,必正言斥责无宽容。单步鸿也曾任过书院主讲,他原为塾师,桃李盈门,多有成就,后受聘通德书院主讲,学生受益匪浅。
新闻推荐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市教育局印发《实施方案》推进研学旅行活动
▲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坊茨小镇▲范公亭公园▲昌乐远古火山群▲潍坊港▲寿光市有机蔬菜大棚育苗室研学旅行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在中小学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强调以...
昌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