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区治理 建设品质社区 潍坊市奎文区打造出社区治理的“奎文模式”
本报记者 冯书琴
城乡社区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
近几年,潍坊市奎文区坚持以社区党建为统领,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推动重心下移、服务下沉,打造出社区治理的“奎文模式”。
工作中,着力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创新社区治理机制,推进基层民主,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建设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构建起新形势下“党建统领、协商共治、法治保障、信息化支撑”的社区现代化治理新模式。
创新社区治理架构 形成推进合力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千头万绪,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必须要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城乡统筹、协调共进。
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针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实际,加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实施城中村改造,目前42个城中村全部实施改造,其中90%已完成改造任务,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区所有行政村全部完成集体资产改制。全面推行“村改居”。
优化社区布局,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以街、路、巷、河为界,将全区调整为65个社区网格、细化为367个二级网格,构建网格化的社区空间架构。配备网格工作力量,每个社区网格设网格办公室,配备网格长、社区民警、民情巡访员、网格信息员等工作人员。网格片区、楼组、楼栋、单元相应设立片长、楼组长、楼长、单元长,按每200户左右一职的标准配备专职二级网格管理人员1316名。推行“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的运行模式,实现了网格内社情民意掌握、弱势群体关注、惠民政策落实、社区文化覆盖和社区社会保障“五个100%”。
破解治理短板 建设群众“幸福家园”
民生民利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近年来,通过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有效解决了服务设施打造提升、社区治理架构理顺、社区建设均衡发展、居民自治需求表达等方面的瓶颈制约。
打造了一批服务品牌。坚持一居一品,从基础设施建设、制度机制建设、管理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重点打造,引导各社区立足实际,推出人性化、系列化社区服务活动,打造特色服务品牌。
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深化“由民做主”,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定,破解了一批房屋征收、违法治理等“老大难”问题。
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了就医、托幼、养老、购物、休闲、健身、救助、调解“八不出社区”。建立社会关爱帮扶机制,对弱势群体的托底帮扶等一批群众关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了发展成果普惠共享,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
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持续开展“基层好干部”“感动奎文年度十佳先模人物”等系列评先树优活动,选树先进典型,倡导社会正能量。
信息化服务 为社区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社会矛盾和公众诉求不断涌现,传统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群众新需求。
面对新形势,潍坊市以镇街为基本单元,逐步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把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教体育等公共服务覆盖到城乡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网式”综合服务。特别是在奎文区、昌乐县开展的“一窗受理,全科服务”试点,呈现出“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服务新现象。
在这种现象里,奎文区北苑街道金都社区在为居民提供47项便民服务的基础上,还开设党建云平台、社区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电子网络服务平台,推动社区服务与居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有效衔接。
依托信息化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便捷的民生服务。全面梳理镇街、社区两个层面的政务服务事项323个,将83个服务事项直接下放到农村社区。发展金融服务、医疗服务、老年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建立便民及农资超市2765个,金融网点718个,其他服务网点905处。
随着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延伸至社交平台,通过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群众需求收集更全面,志愿者招募更方便,项目化运作更有力,社区服务更精准。
(此稿根据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示范培训班资料整理)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25日晚,第十三届全运会青年男子排球决赛在天津城建大学体育馆进行,潍坊籍队员助力山东代表队3:0战胜浙江队夺得冠军,为山东代表队再添一块金牌。本次比赛中,潍坊籍运动员刘志浩、王径...
昌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昌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