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梦 下岗女工变大师

潍坊晚报 2022-02-11 09:13 大字

手指轻弹,一针一线绣绘万千景色;意随心动,金丝银缕化作锦绣欢歌。一根普通的银针,伴着不同颜色的彩线和灵活的针法,在马玉卿的手中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因为心中的“刺绣梦”,马玉卿苦练技艺,从一名下岗工人变身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扒绣传承人。

文/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玉芳

受奶奶影响有了“刺绣梦”

在安丘市古槐小区的工作室内,案头摆放的、墙上挂的全是做工精美的绣品,其中一些虎头帽、虎头鞋、虎头挂件格外显眼。“今年是农历虎年,与虎相关的绣品特别受欢迎。”马玉卿说,安丘扒绣属鲁绣的一种,也叫扒花,是安丘绣品的主要品种之一。绣品特点是针线粗犷、色彩浓郁。

今年50岁的马玉卿是安丘市官庄镇马家寨庄村人,她的奶奶是早年间诸城大户人家的闺女,精通刺绣。马玉卿从小看奶奶在布料上描描画画、穿针引线,“刺绣梦”在她心里扎了根。

1988年,马玉卿考入安丘一中学习美术,毕业后到安丘工艺品厂从事设计工作。闲暇之余她不忘绣鞋垫、手帕、荷包等物件,久而久之,绣工更加娴熟。1997年安丘工艺品厂破产,马玉卿成了一名下岗工人,这让她决心自主创业,之后成立了一家工艺绣品厂,主做外贸出口。尽管如此,她还是割舍不下心中的那个“绣品梦”,最终决定重拾绣线。

为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马玉卿又系统学习了绘画,并大胆创新,将绘画与扒绣融为一体,绣出的花草、动物等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独具特色。同时,她还苦练刺绣技艺。扒绣是个精细活儿,每一幅作品都要经过选题材、设计、选备原材料、配线、手工落稿、刺样、印样、上绷、绣制等多道工序,其中很多作品的绣制需要很长时间,既得细心,更要耐心。有时候为了一个生动传神的形象,她一坐就是半天,刺绣一幅精品,短则十天半月,长则需要半年多。

希望有年轻人学习这门技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马玉卿的扒绣技艺日臻完美。她的作品《母子情》在第二届中国(潍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手绣挂件《连年有鱼》获得2018年寿光文化产业精品展一等奖;作品《芙蓉蜻蜓》获2019全国非遗传承人联展金奖;作品《牡丹》在2020年好手艺创意大赛中获优秀奖。2021年,马玉卿的安丘扒绣被评为潍坊市级非遗项目。

马玉卿说,安丘扒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但目前的情况是做手工活太慢经济效益较低,比如做一个虎头帽,她需要3天时间,而一个帽子卖200元,再刨去布料等成本,经济效益确实不高,导致从业人员少、发展状况不尽人意。如何将鲁绣技艺传承下去已成当务之急。

为此,马玉卿积极参与文旅部门组织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免费向学校师生传授扒绣技艺;积极参加一些展会等活动,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弘扬这门传统技艺。马玉卿印象最深的是在2019年8月,安丘齐鲁酒地举办世界国际象棋少年锦标赛时,她做的蝴蝶挂件被参赛的外国朋友抢购一空,期间,她还手把手教会了一位外国女教练“徒弟”。“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学习扒绣技艺,喜欢扒绣技艺,让这门民间技艺得以传承和推广。”马玉卿说。

新闻推荐

入藏市图书馆

本报讯(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潘来奎)1月10日,安丘市凌河街道大路村原党支部书记李志明向潍坊市图书馆捐赠《大路...

安丘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安丘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