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河岸边的大高跷
◎张德民
农村过年自有农村的耍景,大高跷就是家乡一道独特的景观。家乡在潍河东岸,安丘、昌邑、高密交界处,从前每逢重大节日都要演出,尤其是正月里,大高跷班常到各村演出一直到正月十五。
高跷许多地方都有,之所以加一个大字,就是说明其独特之处。所谓大不止其人数多,还要有组织机构,固定人员。一般大高跷戏班要有20多甚至30多人,有编教唱本的,有班长,有导演,有化妆师,有负责道具和服装的。还要角色齐全,生旦净末丑,样样都有,文戏与武打,都能拿出手。台上台下都能演,一场可演一两个钟头。路好时踩高跷演出,路不好时扭秧歌演出,需要登台时像小戏班演出,灵活机动。
演员都是本村的年轻人,他们从入冬锁场院门起就开始排练,先是背唱词学唱腔,再是“响排”(加锣鼓,竹板和撒拉笄),这些多是在地屋子里进行,既暖和,声响又不扰民。上跷时,在大场院里排练。演出时不管到哪都有大群人跟着观看,是农村过年最主要的文娱活动。即使到了现在,电视节目充斥荧屏时,观看本乡本土的大高跷,热情也丝毫不减。因为电视天天看,难免产生视觉疲劳,且是镜里观花,缺乏现实感。
大高跷是现实版的节目,演员都是邻舍百家,或自己的亲人,所演唱的节目多半是电视上见不到的,除了传统内容如小唱“跑四川”,秧歌调的“王小赶脚”,周姑戏的唱段“掐花”,还有根据当地好人好事自编的“小放牛”,说唱政治时事的“快板书”等。其中为人们所熟悉的小调,如叙述家长里短的跑四川,许多人都能哼唱,时常演员在当中大唱,观众在外边小唱。戏剧情节并不复杂,先是一老生出场,自打竹板、撒拉笄,开唱“有老汉家住在山东海阳地,我的那个名字就叫陈老喜。所生一男并一女,三月里儿娶妻,娶妻卖上了三间房子,哎哎,我有心叫我儿出趟子外乡去,哎哎,商议商议他的母亲乐意不乐意?”一顿锣鼓后老旦出场,与老生对唱“有老身家住在山东海阳地……”又是一通锣鼓,小生小旦出场对唱“陈小生是胶东海阳所人氏,二父母四口家,娶妻一房,娶妻子胡氏女一个月整,二父母拆鸳鸯,力逼我去出外乡,哎哎,天将黑迈大步走进一绣房,哎哎,见贤妻……”
武生们演西游记故事,孙悟空金箍棒上下翻飞,大战牛魔王,时而鲤鱼打挺,时而踩跷打劈叉,猪八戒的耙也不含糊;武丑配合花旦扑蝴蝶,身段翻飞精彩,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些演小旦小生的小伙,妆化得比女人都好看,引得那些大姑娘小媳妇一场一场的跟着看。
虽然现在用手机可以随时观看五花八门的节目,但许多人还是想念从前的大高跷,既红火热闹,又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有人说不看大高跷,等于白过年,可见人们对地方传统小戏的思念之情。
新闻推荐
临近春节,为营造良好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确保群众节日出行安全畅通,安丘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深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
安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丘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